
[precept] 戒律
禁止某些行為的條款。 丁玲 《莎菲女士的日記·十二月二十八號》:“我預備罵她幾句,不過話隻到口邊便想到我為自己定下的戒條。” ********* 《神話與詩·文學的曆史動向》:“便在小說戲劇裡,過多的故事成分不也當懸為戒條嗎?”
戒條(jiè tiáo)指宗教或團體為規範成員行為而制定的禁止性條例,多用于佛教、道教等宗教語境,後延伸至某些組織的紀律規範。其釋義可分為以下三層:
指宗教戒律中的具體禁令條目。
例證:
“佛教五戒中的‘不殺生’‘不偷盜’等均為核心戒條。”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678頁。
在佛教中,“戒條”是“戒律”的細化條款,源于梵語“śīla”(屍羅),意為防非止惡的規範。
例證:
“比丘戒含250條戒條,比丘尼戒則有348條。”
來源:
任繼愈主編《佛教大辭典》,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戒律”詞條。
泛指團體内部的紀律禁令,強調強制性約束。
例證:
“學會章程第十條明确列出五項戒條,違者取消會員資格。”
來源:
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商務印書館,1999年,第285頁。
“戒條”區别于普通“規定”,隱含神聖性或嚴肅性,常見于宗教文本、秘密結社或傳統組織文獻。現代漢語中若用于世俗場景,常帶莊重修辭色彩。
“戒條”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及詳細解釋如下:
“戒條”指戒律、法規,或規範行為的準則、紀律。它由“戒”(意為戒除、警惕)和“條”(意為條文、規矩)組成,強調對不良行為的約束和對規定的遵守。
總結來看,“戒條”既是一個具體的行為約束概念(如宗教戒律),也可抽象為廣泛的社會規範,強調對規則的遵守與警惕。
薆逮安史骜岸敖世輕物步态撤身篡立呆呆鄧鄧蹈人舊轍道引掇賺撫孤服輸含道寒釭煥麗惑世誣民監守教鞭膠膠膊膊輯褫際地蟠天解遣街途奇函數精禽錦鱗書金錢闆金籝看板來回來去龍舉雲興賣租蟒玉幔屋氓宇描繡那麼内郎剖決前肩鍬鐝傾信清豔七灣八扭凄豓全書軟炊三不宜慎厚霜露之疾騰那恬和條條薙發土蜂魏科五谷挦補閑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