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法帖名。 晉 王獻之 所書《洛神賦》真迹,至 南宋 時僅存十三行,共二百五十字。故名。今傳本有玉版十三行、柳跋十三行兩種。參閱 元 虞集 《道園學古錄》卷十一。
(2).鴉片戰争前 廣州 港口官府特許經營對外貿易的商行之總稱。行數并不固定。十三行對官府負有承保和交納外洋稅饷、規禮,傳達政令及管理外洋商務人員等義務;也享有對外貿易特權。1842年《南京條約》訂立後,十三行專營對外貿易的特權被取消,乃日趨沒落。相傳十三行名稱起于 明 代,意義不詳。俗亦稱“ 洋行 ”。 清 林則徐 《日記·道光十九年二月初七日》:“申刻,十三行洋商俱來,即遣去。” 清 黃遵憲 《羊城感賦》詩:“獨有十三行外柳,重重深護畫樓居。”
(3). 清 代 天津 腳夫、挑夫等苦工的組織。
"十三行"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意涵的專有名詞,具體釋義如下:
一、曆史商貿機構 指清代在廣州設立的對外貿易特許商行總稱。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實行"一口通商"政策後,授權十三家商行壟斷經營茶葉、絲綢、瓷器等商品出口及外國商品進口。該機構實際數量在10至26家間浮動,"十三行"為約定俗成的統稱,其駐地"十三行街"至今留存于廣州荔灣區。
二、詩歌體裁形式 特指中國新詩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十三行格律詩體,源自西方商籁體(Sonnet)的改造。聞一多在《詩的格律》中提出"以十三行對應漢語四聲變化"的創作理念,代表作品包括徐志摩《翡冷翠的一夜》中的實驗性詩作。
三、書法藝術術語 指東晉王獻之書寫的《洛神賦》殘卷。因真迹僅存十三行文字,故稱《十三行帖》,現存兩種刻本:玉版十三行(碧玉石刻)與柳跋十三行(硬黃紙本),被曆代書家奉為小楷範本。
四、語言學引申義 在方言學中,"十三行"偶作歇後語使用。如粵語俗諺"十三行找換——銀兩十足",借曆史商行的信譽典故,喻指事物真實可靠。
十三行是清代在廣州設立的官方特許對外貿易商行集團,其名稱及職能具有多重曆史内涵,主要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十三行(又稱廣東十三行、洋貨行)是1685年至1856年間清政府授權壟斷海外貿易的半官方商業機構,兼具海關管理、外商監督和貿易中介職能。其名稱源于明代舊稱,實際商行數量在4至26家之間波動,并非固定為13家。
現廣州荔灣區保留“十三行”地名,為大型服裝批發市場,但已無曆史貿易功能。
需注意該詞在書法領域另指《靈飛經》十三行文本(),文學領域指十三行詩體裁(),但主流含義仍指向清代貿易機構。
百花龍錦半瓶醋蔽泥駁查哺樂測評場規成月出門如賓俶裝大四至典則頂珠鬥蟋蟀遁敗法鼓改行自新該頁無法顯示臯浒膏粱子弟躬行節儉悍将赫歇耳紅妝素裹寰界畫一法繭犢講道理激激進玺救乏酒有别膓困獸猶鬭廉丑臨谷隆振落筆鳴哀木匠帶枷陪乘青山生意親歡棄市拳捷權忮仁洽啬神升華勝妙石堠雙鵝霜岚鹴裘四海皆兄弟損短通鄽萬類香礬閑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