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法帖名。 晉 王獻之 所書《洛神賦》真迹,至 南宋 時僅存十三行,共二百五十字。故名。今傳本有玉版十三行、柳跋十三行兩種。參閱 元 虞集 《道園學古錄》卷十一。
(2).鴉片戰争前 廣州 港口官府特許經營對外貿易的商行之總稱。行數并不固定。十三行對官府負有承保和交納外洋稅饷、規禮,傳達政令及管理外洋商務人員等義務;也享有對外貿易特權。1842年《南京條約》訂立後,十三行專營對外貿易的特權被取消,乃日趨沒落。相傳十三行名稱起于 明 代,意義不詳。俗亦稱“ 洋行 ”。 清 林則徐 《日記·道光十九年二月初七日》:“申刻,十三行洋商俱來,即遣去。” 清 黃遵憲 《羊城感賦》詩:“獨有十三行外柳,重重深護畫樓居。”
(3). 清 代 天津 腳夫、挑夫等苦工的組織。
十三行是清代在廣州設立的官方特許對外貿易商行集團,其名稱及職能具有多重曆史内涵,主要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十三行(又稱廣東十三行、洋貨行)是1685年至1856年間清政府授權壟斷海外貿易的半官方商業機構,兼具海關管理、外商監督和貿易中介職能。其名稱源于明代舊稱,實際商行數量在4至26家之間波動,并非固定為13家。
現廣州荔灣區保留“十三行”地名,為大型服裝批發市場,但已無曆史貿易功能。
需注意該詞在書法領域另指《靈飛經》十三行文本(),文學領域指十三行詩體裁(),但主流含義仍指向清代貿易機構。
《十三行》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言辭簡練、意味深長的十三條詩句。
《十三行》的拆分部首是十,拆分筆畫為三畫。
《十三行》最早來源于唐代文學家白居易的《攜怨慈恩法華賦寄吳殡集林谏議議言行宇文給事其文雲宋之絕學十三行和于時政同此以文宏百世無言家出相讓南荒台省土臣之準以事衛人消長凡士無辜呼。》這篇文章中的一句話。
《十三行》的繁體字為「十三行」。
古時候「十三行」的寫法類似于目前的簡化字寫法。
他的演講簡潔有力,堪稱《十三行》。
十三行書法、十三行騎術、十三行詩等。
十三字、十三句。
言不由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