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沉沔 ”。亦作“沉湎”。1.猶沉溺。多指嗜酒。《書·泰誓上》:“沉湎冒色,敢行暴虐。” 孔穎達 疏:“人被酒困,若沉於水,酒變其色,湎然齊同,故沉湎為嗜酒之狀。”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八大王》:“老夫為令尹時,沉湎尤過于今日。” 魯迅 《而已集·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他的意思是,天地神仙都是無意義,一切都不要,所以他覺得世上的道理不必争,神仙也不足信,既然一切都是虛無,所以他便沉湎于酒了。”
(2).猶沉浸。比喻潛心于某種事物或處于某種境界或思想活動中。 唐 陸龜蒙 《村夜》詩之二:“上誦 周 孔 書,沉湎至酣藉。” 清 周亮工 《與黃濟叔論印章書》:“僕沉湎於印章一道者,蓋三十餘年。” 孫犁 《書林秋草·耕堂讀書記(一)》:“自執教以來,乃沉湎于古籍。” 楊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八章:“她仿佛不是在人聲鼎沸、充滿激烈鬥争的場所,卻像在一個孤零零的地方,一個人深深沉湎在自己的憂傷中。”
“沈湎”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兩層核心含義,其解釋和用法可結合古籍及現代語境進行分析:
沉溺于嗜酒
該詞最早見于《尚書·泰誓上》,原文“沉湎冒色”指過度飲酒并放縱聲色。孔穎達注釋為“人被酒困,若沉于水”,形容醉酒後如沉水中般無法自拔的狀态。清代蒲松齡在《聊齋志異·八大王》中亦用“沉湎”描述酗酒行為。
詞源解析
“湎”字本義即“沉迷于酒”,《說文解字》解釋為“沈于酒也”,與“沈”組合後更強調深陷其中的狀态。
潛心于某種事物或思想
唐代陸龜蒙在《村夜》詩中用“沉湎至酣藉”形容醉心儒家經典。現代作家孫犁、楊沫等則用該詞表達對古籍或情感的專注投入。例如,楊沫在《青春之歌》中描述角色“沉湎于自己的憂傷”,展現精神層面的沉浸狀态。
中性偏貶的語境使用
需注意具體語境:
總結來看,“沈湎”既可指對物質(如酒)的沉迷,也可形容對精神領域事物的專注,其褒貶色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說文解字注》等權威典籍。
《沈湎》是一個用來描述人沉迷于欲望和享樂、陷入深深的迷戀和沉溺之中的詞語。
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水”和“山”,其中“水”表示水的特性,而“山”則象征着高處,同時也代表了人的内心世界。通過結合這兩個部首,我們可以推測出“沈湎”是一個描述人情感和欲望深陷其中,無法自拔的狀态的詞。
這個詞彙最早出現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如唐代王之渙的詩作《登鹳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這裡的“沈湎”意味着對山和水美景的陶醉和追求。
《沈湎》一詞的繁體字為「沈綿」。在古代寫法中,「沈」字通過增加「灬」部旁邊的橫畫來表示,共有六畫;「綿」字則由「糸」和「帛」兩個部首組成,共有11畫。
1. 他完全沉湎于遊戲中,忽視了家庭和事業的發展。
2. 她沈湎于愛情的甜蜜中,無法自拔。
組詞:沈迷、沈溺
近義詞:沉迷、陶醉、着迷
反義詞:清醒、冷靜、抑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