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刻楮的意思、刻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刻楮的解釋

語本《韓非子·喻老》:“ 宋 人有為其君以象為楮葉者,三年而成。豐殺莖柯,毫芒繁澤,亂之楮葉之中而不可别也。”象,指象牙。後因以喻技藝工巧或治學刻苦。 唐 黃滔 《刑部鄭郎中啟》之一:“比者伏蒙曲念虛蕪,榮流咳唾,誨以磨鉛未至,刻楮非工。” 宋 陸遊 《别曾學士》詩:“畫石或十日,刻楮有三年。” 明 瞿佑 《歸田詩話·鼓吹續音》:“仍自為八句題其後雲:……半生莫售穿楊技,十載曾加刻楮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刻楮”是一個漢語成語,源自《韓非子·喻老》中的典故,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出處與典故

語出《韓非子·喻老》:
宋國有人用象牙雕刻楮葉(楮樹葉子),耗時三年完成。雕刻的葉片紋理、厚薄、色澤均與真葉無異,混入真葉中無法分辨。後以“刻楮”比喻技藝精湛至極或治學态度刻苦。


2. 本義與引申義


3. 用法與示例


4. 近義詞


“刻楮”兼具技藝高超與治學刻苦的雙重内涵,既可用于贊美工藝成就,也可勉勵專注鑽研的态度。其典故生動體現了中國文化對“匠人精神”的推崇。

網絡擴展解釋二

《刻楮》的意思

《刻楮》是一種古代的文字形式,常用來形容書法或篆刻中線條的刻痕和痕迹。它是由兩個字組成:刻和楮。

刻楮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刻楮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刻”是指刀刃,又名刀,它是刻楮的主要部首;“楮”是指木頭或紙張,它是刻楮的次要部首。

刻的筆畫數是刀刃加一,楮的筆畫數是七。

刻楮的來源

刻楮這個詞源于古代的書法和篆刻活動。在中國古代,人們使用刻刀在木頭或紙張上刻寫文字,這些文字留下的痕迹被稱為刻楮。刻楮一詞後來也引申為書法藝術中的一種風格。

刻楮的繁體字

刻楮的繁體字為「刻樲」。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刻的形狀是簡化的“口”字,楮的形狀則是由“木”字左邊加上一個豎長折線組成。

刻楮的例句

他的書法作品筆力雄健,每一筆都有深深的刻楮痕迹。

刻楮的組詞

刻楮痕迹、刻楮紋路、刻楮風格、刻楮激勵

刻楮的近義詞

刻痕、刻痕紋、痕迹、刻劃、刻痕狀

刻楮的反義詞

平滑、無痕迹、光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