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苟且行事。止,举止行动。 宋 曾巩 《论中书录黄画黄舍人不书检》:“臣固非欲书检也,顾缘职分,不敢苟止。” 明 李贽 《史阁叙述》:“若我二祖乃万世大有作为之君,不肯苟止于上。”
(2).勉强停止。 宋 曾巩 《福州奏乞在京主判闲慢曹局或近京一便郡状》:“远去庭闈,为日已久,晨昏之恋,谊难苟止。”
“苟止”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两种解释: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归为成语,解释为“苟且维持现状,缺乏进取心”,强调安于现状的状态,例如:“若只求温饱苟止,人生便失去意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曾巩集》原文或权威古汉语词典。
苟止是一个汉字词语,来源于《论语·为政篇》中的“苟心於民,不能奋其志,不能止其耆老,可以哉?”意为“只顾关心百姓,却不能激发他们的志气,也不能照顾到老人家,这样可以吗?”该词语在现代汉语中通常用于形容一种敷衍了事、苟且偷安的态度。
苟止的拆分部首是艹和止,其中艹为草字头部首,止为右边部分。该词总共五个笔画。
苟止一词出自《论语》,是孔子所说的一句话,用以批评那些只关心自己小家庭和个人利益,对大家庭和社会都不负责任的行为。这句话中的“苟心於民”可以理解为只顾自己的小事,对他人并无关心。
繁体字中,“苟止”可以写作「苟止」。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苟止的字形与现代略有差异。常见的变体包括「苟」「檮」「枸」等。
1. 他只是苟止应付,不关心他人的利益。
2. 民众不能苟止,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苟且、苟延残喘、止步
敷衍、苟且、懒散
认真、负责、专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