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賤妾。古代女子自謙之詞。《左傳·襄公二十三年》:“ 齊侯 歸,遇 杞梁 之妻於郊,使弔之。辭曰:‘ 殖 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於罪,猶有先人之敝廬在,下妾不得與郊弔。’” 孔穎達 疏:“下,猶賤,謙言賤妾也。” 宋 吳淑 《江淮異人錄·耿先生》:“陛下嘗不信下妾之術,今日面觀,可復不信耶!”
“下妾”是古代漢語中的自謙稱謂,特指女性在謙稱自己時的用語,常見于文獻和禮儀場合。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
基本含義
“下妾”由“下”(表卑賤)和“妾”(本義為側室)組成,字面意為“低賤的妾室”,但實際使用中并非指實際身份,而是古代女子對自身的謙稱,表達謙卑态度。
語境與用法
與“妾”的區别
單獨用“妾”時亦可表自謙,但“下妾”通過疊加“下”字,更強化謙卑語氣,多用于需要特别強調禮節的場合。
該詞流行于先秦至漢代文獻,後世逐漸被“妾身”“奴家”等替代。其使用反映了古代社會等級制度與性别倫理,尤其是女性在禮儀中需通過語言自貶以示順從的規範。
現代漢語中已無實際使用,僅見于古籍研究或曆史題材創作中。如需引用,需注意語境是否符合古代禮儀場景。
《下妾》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指的是古代中國宮廷中妃嫔等女子的稱呼。在古代社會中,皇帝或者貴族可以擁有多個妻妾,而妾就是其中排名較低的女子。
《下妾》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下”和“女”。其中,“下”是指位置或順序在下,原指位次較低的;“女”表示女性。它的總筆畫數為10。
《下妾》這個詞的源頭較難考證,它在古代文獻中的使用較為普遍。這個詞的繁體字為「下妾」。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下妾」這個詞可以有不同的寫法。例如,可以用「下」字的甲骨文形狀在上方加上「女」字,表示位次較低的女子。
1. 太後生氣地責問皇帝,為什麼最近又接納了一位下妾。
2. 夏王宮中的下妾們為了争寵不斷勾心鬥角。
組詞:上官下妾、貴族下妾、尊貴下妾
近義詞:妾室、側室、側室、次妻
反義詞:正妻、正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