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上的佛龛。 北周 庾信 《秦州天水郡麥積崖佛龛銘序》:“拜燈王於石室,乃假馭風;禮花首於山龕,方資控鶴。” 南朝 陳 沉炯 《從遊天中寺應令》詩:“石座應朝講,山龕拟夜禪。” 五代 齊己 《江寺春殘寄幕中知己》詩之一:“山龕薜荔應殘雪,江寺玫瑰又度春。”
“山龛”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字面意義
指山上的佛龛,即山間用于供奉佛像或神位的小型洞窟或石室。
引申意義
比喻偏僻的地方或隱蔽的角落,也可指被忽視的處境或地位低下的人。
該詞多見于古代詩文,例如:
現代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描述自然景觀中的宗教遺迹,或借喻邊緣化的事物。例如:“這片山龛曾是古代僧侶修行的聖地。”
如需更多用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權威詞典(如、2、7)。
山龛(shān kān)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一種置于山間的神龛或供奉器皿。它指的是在山中制作的龛洞或神龛,用來供奉神靈、佛像或其他宗教文物。
山龛由兩個部首組成:山(shān)和龍(lóng)。它總共有13筆畫。
山龛是一個古老的漢字,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後來,它逐漸成為标準漢字,并被廣泛使用。在繁體中,山龛的寫法為「山龕」。
在古代,山龛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有的寫法可能用「山竈」代替「山龛」,但含義相同,都指山中的供奉或神龛。
1. 這座山上有一座古老的山龛,供奉着一尊古代名将的石像。
2. 旅遊路線上有一座著名的山龛,每年吸引着衆多的遊客前來朝拜。
1. 山寺(shān sì):山中的寺廟。
2. 山谷(shān gǔ):兩山之間的深谷地形。
3. 龛前(kān qián):神龛前面的位置。
神龛、佛龛、供龛
平地、平台、平台神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