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帝王宮門的鎖鑰。常借稱宮門、皇宮。 唐 白居易 《司徒令公分守東洛移鎮北都》詩:“寵重移宮鑰,恩新換閫旄。”《宋史·錢惟演傳》:“ 天聖 七年,改 武勝軍 節度使。明年來朝,上言先壠在 洛陽 ,願守宮鑰。即以判 河南府 ,再改 泰寧軍 節度使。” 宋 歐陽修 《南京留守謝上表》:“守宮鑰之謹嚴,敢忘夙夜;布政條之纖細,上副憂勤。” 宋 秦觀 《代南京謝上表》:“念嘗更於任使,遽未忍於棄捐;雖去掖廷,猶分宮鑰。”
“宮鑰”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指帝王宮門的鎖鑰,即皇宮大門的鑰匙。該詞由“宮”(帝王居所)和“鑰”(鎖具)組合而成,本義特指皇宮門禁系統的核心器物。
在文獻中常被借代使用:
該詞主要見于唐宋文獻,現代已不常用,多用于曆史研究或文學創作中的古風表達。如需查看更多古籍用例,可參考、5、6提供的完整引文。
宮鑰是一個漢語詞彙,常用于指代帝王或貴族手中的鑰匙,用于開啟宮殿或府邸的門鎖。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宮(gōng)和鑰(yuè)。
宮鑰的兩個部首分别是宀(mián)和金(jīn),它們分别代表宮殿和金屬。
宮鑰的總筆畫數為15,其中宮的筆畫數為3,鑰的筆畫數為12。
宮鑰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帝王和貴族社會。在古代,宮殿和府邸是帝王和貴族權力象征的重要場所,而宮鑰作為開啟這些場所的鑰匙也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含義。
宮鑰的繁體寫法為「宮鑰」。
根據史書記載,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宮鑰的寫法有所不同。宮字在古代有多種寫法,如「宮」、「宊」、「宍」等。而鑰字則寫作「鉞」。
這些古代的寫法在演變和規範過程中發生了變化,最終形成了現代标準字形的「宮鑰」。
1. 他手握着皇帝特制的宮鑰,邁着沉穩的步伐走向主殿。
2. 這把金光閃閃的宮鑰,是家族傳承的珍貴文物。
1. 宮殿:帝王或貴族居住或辦公的豪華建築物。
2. 鑰匙:開啟鎖具的工具,也稱為鑰。
1. 金鑰:與宮鑰意義相近,表示由金屬制成的鑰匙。
2. 鑰匙:與宮鑰意義相同,表示開啟鎖具的工具。
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