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兵屯的意思、兵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兵屯的解釋

(1).軍隊駐守之所。《後漢書·祭肜傳》:“﹝ 祭肜 ﹞臨終謂其子曰:‘……義不可以無功受賞,死後,若悉簿上所得賜物,身自詣兵屯,效死前行,以副吾心。’”

(2).軍隊駐守。 宋 範仲淹 《奏陝西河北攻守等策·河北備策》:“二,再議兵屯者,自來 真定府 、 定州 、 高陽關 分為三路,其所轄兵馬未甚整齊,乃有一州兵馬卻屬兩路之處,又未曉本路将來於何處控扼,合用重兵若幹,又甚處隻宜固守,合屯兵若幹及三路互相應援次第。” 宋 蘇轍 《觀大閱》詩:“承平郡國減兵屯,唯有留都一萬人。 票姚将軍 思出塞,從橫幕府諱和親。”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兵屯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軍事術語,其核心含義指古代軍隊在邊境或戰略要地駐紮并墾荒耕種,實現自給自足的駐防形式。以下從詞典釋義、曆史内涵與權威引用角度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根據《漢語大詞典》與《辭源》的界定:

兵屯(bīng tún)指軍隊駐紮某地并從事農業生産,是古代“屯田制”的軍事實踐形式。其特點為:


二、曆史背景與制度特點

  1. 起源與發展

    兵屯制度始于漢代,漢武帝為鞏固西北邊防,命戍卒在河西走廊屯田(《漢書·食貨志》。至三國時期,曹操推行“屯田制”,分“軍屯”(兵屯)與“民屯”,成為戰時經濟支柱。

  2. 運作模式
    • 軍事化管理:由都尉、屯田校尉統轄,按軍隊編制耕作(《後漢書·百官志》。
    • 戰略價值:多設于邊疆要沖(如西域、河套),兼具防禦與開發邊疆的雙重作用。

三、權威文獻佐證

  1. 《說文解字》注“屯”:

    “屯,難也。象草木之初生,屯然而難。”引申為聚集、駐守(清代段玉裁注。

  2.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曹操“募民屯田許下,得谷百萬斛”,後擴展至軍屯,“州郡列置田官,所在積谷”(中華書局點校本。


四、現代語義延伸

當代語境中,“兵屯”一詞仍用于:


參考資料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辭源》(商務印書館)
  3. 《漢書·食貨志》(中華書局)
  4. 《後漢書·百官志》(中華書局)
  5.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6. 《三國志·魏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7. 《中國軍事通史》(軍事科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兵屯”是一個具有曆史背景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析:

  1. 基本含義
    “兵屯”由“兵”(士兵、軍隊)和“屯”(駐紮、聚集)組成,字面指軍隊駐紮一地。既表示軍隊駐守的行為,也指駐守的場所。例如《後漢書》提到“身自詣兵屯”,即前往軍隊駐守之地。

  2. 曆史用例與引申

    • 駐所功能:漢代文獻中,“兵屯”常指邊疆防禦據點,如《後漢書·祭肜傳》中提及士兵需堅守駐防地。
    • 駐守行為:宋代範仲淹在奏議中将“兵屯”與軍事部署結合,強調軍隊長期駐防以鞏固邊防。
    • 軍事規模:部分語境中隱含兵力雄厚的意味,如“兵屯百萬”形容軍隊規模龐大(需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
  3. 相關延伸
    現代語境中,“兵屯”多用于曆史或文學描述,實際使用較少。其近義詞包括“駐軍”“屯兵”,但“兵屯”更突出聚集性和防禦性。

“兵屯”是一個兼具名詞(駐所)與動詞(駐守)含義的曆史軍事術語,需結合具體文獻理解其語境。

别人正在浏覽...

傲态阿僧秪劫拜墳暴迅變詐嬖昵不在行巢居子撤回齼齼觕識大北勝丢盔卸甲窦家妻二黃房産範镕風泵風吹草動公函工商銀行乖析瓜牛廬故自槐簡潢漭腳尖蛟龍得雲雨笳箫荊屍畿尉俊流軍幟酷喜來乃老一輩連具枷獵郎論質露七露八枚筮逆令蓬門荜戶偏好平射炮帡帏品人惬情讓還聖裁懾愯受藏守根舜韶束手自斃鎖子骨搨翼霧關雲洞閑諜西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