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群疑"。2.種種懷疑。3.衆人的疑惑。
亦作“群疑”。1.種種懷疑。《易·暌》:“遇雨之吉,羣疑亡也。” 三國 蜀 諸葛亮 《後出師表》:“羣疑滿腹,衆難塞胸。”
2.衆人的疑惑。 唐 劉禹錫 《上杜司徒書》:“弘我大信,以祛羣疑。” 茅盾 《子夜》十六:“火柴商恐懼萬分,請為調查答覆,以釋群疑。”
“羣疑”是漢語成語,讀作qún yí(“羣”為“群”的異體字),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指衆多人對同一事物産生懷疑或猜測,強調集體性的疑惑狀态。具體包含兩種情況: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成語的出處或具體用例,可參考《後出師表》《易經》等文獻,或查閱權威詞典。
《羣疑》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許多人心中對一件事情存在疑慮和懷疑。
拆分部首:由“羊”和“言”兩個部首組成。
羣疑的筆畫數為12劃。
來源:《羣疑》一詞最早見于《史記·淮陰侯列傳》中。羣疑是一個形容詞,形容多人對某一事物心生疑慮和懷疑的情況。
繁體:羣疑的繁體字寫作「群疑」。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羣疑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羣疑的古代寫法見于《說文解字》中,字形上方為鳥旁,下方為言旁,表示衆人對事情産生疑慮的形态。
例句:
1. 他的行為舉止不太正常,引起了羣疑。
2. 這個計劃引來了羣疑和批評。
3. 當時的政府決策引發了羣疑和争議。
羣疑可以組成以下詞語:
1. 疑點:表示存疑的點、問題。
2. 懷疑:對某事持有疑惑或不相信的态度。
3. 疑心:懷疑别人的意圖或心思。
4. 争議:對于某一事物的觀點、判斷存在不同意見。
5. 猜疑:對他人或事物心生懷疑或疑慮。
近義詞:懷疑、疑慮、疑心、不信任。
反義詞:相信、确信、信任、信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