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三國 魏 曹操 的小名。《三國志·魏志·武帝紀》“ 太祖武皇帝 , 沛國 譙 人也,姓 曹 ,諱 操 ,字 孟德 ”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吳 無名氏《曹瞞傳》:“ 太祖 一名 吉利 ,小字 阿瞞 。” 宋 楊萬裡 《讀嚴子陵傳》詩:“早遣 阿瞞 移 漢 鼎,人間何處有 嚴陵 ?” 清 曹寅 《題啟南先生莫斫銅雀硯圖》詩:“ 阿瞞 心雄天厭足,平生隻欠 西陵 哭。”
(2). 唐玄宗 的自稱。 唐 南卓 《羯鼓錄》:“上笑曰:大哥不必過慮, 阿瞞 自是相師,夫帝王之相,且須有英特越逸之氣,不然有深沉包育之度,若 花奴 但端秀過人,悉無此相,固無猜也。” 錢熙祚 校:“上於諸親常自稱此號。” 宋 範成大 《題<開元天寶遺事>》詩之三:“忽報豬龍掀宇宙, 阿瞞 虛讀相書來。” 宋 陸遊 《曉發金牛》詩:“ 阿瞞 狼狽地,千古有遺傷。”
阿瞞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曆史稱謂,主要包含以下兩層釋義:
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裴松之注引《曹瞞傳》記載,“阿瞞”是曹操的幼名(小字),常用于民間傳說與文學作品中。此名承載了曹操作為政治家的複雜形象——既有“治世之能臣”的雄才大略,亦有“亂世之奸雄”的争議性評價。其稱呼在《三國演義》等文學創作中進一步普及,成為曹操的代稱之一。
來源:裴松之《三國志注》引《曹瞞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受曹操曆史形象影響,“阿瞞”在口語中衍生出指代“機敏善謀但略帶詭詐之人”的隱喻義。此用法多見于方言或文學語境,強調人物性格的謀略性與複雜性。例如清代筆記小說中曾以“小阿瞞”形容精于算計者。
來源:《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ISBN 978-7-5004-5803-2),無公開電子版。
學術說明:
“阿瞞”的詞義演變體現了漢語“專名泛化”現象。其核心釋義始終圍繞曆史人物曹操展開,文學傳播則強化了詞義的情感色彩。需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屬低頻用詞,多出現于曆史文本或特定修辭場景。
來源:王力《漢語史稿》(商務印書館,ISBN 978-7-100-01565-4),無公開電子版。
“阿瞞”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其詞義演變和背景如下:
一、核心含義
三國曹操的小名(主要用法)
唐玄宗的自稱
二、詞義辨析
建議結合《三國志》裴注及《酉陽雜俎》等古籍進一步考證細節。
碧芽臂指布牌裁抑殘雲蟾影陳實遺盜丑生傳通觸抵楚人一炬大去棣華放虎歸山放稅封鎮佛影蔬改過遷善顧護歸壽衣含容號紙懷術火電箕畚積讒磨骨計籌疾力浸涵進棹控勒空退狂乖老光壘舍連昌醴酒靈明靈智溜門子镂身屏翰鸊鷉清言親妮容厝三霭三大政策三複色長詩源四并伺漏俗駕孫媳婦天賦觀念天賊頭頂頭晚就微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