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積毀銷骨”。《文選·江淹<詣建平王上書>》:“下官聞積毀銷金,積讒磨骨,遠則 直生 取疑於盜金,近則 伯魚 被名於不義。” 呂向 注:“言毀讒之深,能銷磨金石之堅。”《梁書·江淹傳》引作“積讒糜骨”。
“積讒磨骨”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ī chán mó gǔ,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指長期遭受他人的诽謗與挑撥,最終導緻身心受到嚴重摧殘,甚至毀滅。該成語強調流言蜚語的累積效應,類似“積毀銷骨”。
源自南朝文學家江淹的《詣建平王上書》:“下官聞積毀銷金,積讒磨骨。”呂向注解說:“毀讒之深,能銷磨金石之堅。”後《梁書·江淹傳》中引作“積讒糜骨”。
多用于描述因長期遭受不公指責或謠言攻擊,導緻個人名譽、心理甚至生活受到嚴重影響的境況。例如:“職場中若積讒磨骨,再堅韌的人也難長久支撐。”
與“積毀銷骨”同義,後者更常見,均出自《史記·張儀列傳》“衆口铄金,積毀銷骨”,強調輿論的破壞力。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典故背景,可參考《文選》或《梁書》原文。
積讒磨骨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長期受到别人的誣蔑毀謗,導緻自己身心俱疲的痛苦經曆。
積讒磨骨由《康熙字典》收錄,拆分組成部首和筆畫如下:
積(禾字頭,秘字邊):禾字邊,9畫
讒(言字頭,單人旁):言字邊,9畫
磨(石字頭,麻字旁):石字邊,9畫
骨(骨字頭):10畫
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鄭闆橋的《寄讒狀》,後被收錄在《康熙字典》中。在繁體字中,積讒磨骨的寫法為積讒磨骨。
在古時候,積讒磨骨的漢字寫法略有不同。積字的古代寫法為稽,讒字的古代寫法為讒,磨字和骨字的古代寫法相同。
他多年來遭受他人的積讒磨骨,但他從不低頭,始終保持着自己的正直和堅定。
積習難改、讒言耳語、磨砺前行、骨肉親情
積毒傷身、樹敵無數、無謗不成局
冠冕堂皇、白紙黑字、清白無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