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清言的意思、清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清言的解釋

(1).高雅的言論。 晉 陶潛 《詠二疏》:“問金終寄心,清言曉未悟。” 唐 章八元 《酬劉員外月下見寄》詩:“獨謡聞麗曲,緩步接清言。” 王闿運 《羅季子诔》:“甲寅之秋,常接談燕,清言相酬,如對瓊樹。”

(2).指 魏 晉 時期 何晏 、 王衍 等崇尚《老》《莊》,擯棄世務,競談玄理的風氣。 晉 陶潛 《扇上畫贊》:“ 鄭叟 不合,垂釣川湄,交酌林下,清言究微。”《晉書·郭象傳》:“﹝ 郭象 ﹞少有才理,好《老》《莊》,能清言。” 清 姚鼐 《<莊子章義>序》:“餘觀之,特 正始 以來,所謂清言耳!” 魯迅 《南腔北調集·小品文的危機》:“ 晉 朝的清言,早和它的朝代一同消歇了。”參見“ 清談 ”、“ 玄談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清言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一、高妙雅緻的言論

指精辟、深邃且富有哲理的言談,多用于形容魏晉時期文人名士的玄談風尚。這類言論注重思辨與意境,追求超越世俗的智慧,如《世說新語·言語》中記載的竹林七賢等名士的對話,常以簡潔語言探讨宇宙人生之理。其特點是語言凝練、意蘊悠遠,體現士大夫的審美情趣與精神境界。

二、指代魏晉玄學清談

特指魏晉時期盛行的以《周易》《老子》《莊子》為核心的哲學讨論活動,稱為“清談”或“玄談”。此類活動脫離實際政務,專注于抽象義理的辨析,如“有無之辨”“言意之辨”,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樂廣等。《晉書·樂廣傳》載其“善清言而不長于筆”,即擅長口頭論辯而不擅著述,反映了當時的思想潮流。


文化内涵與演變

“清言”承載了古代知識分子對精神自由的追求,其形式雖在唐代後逐漸衰落,但對中國哲學、文學及士人文化産生深遠影響。宋代以降,該詞引申為泛指高雅脫俗的言論,如明代文人筆記中的“林下清言”,強調超然物外的對話意境。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釋義及曆史用例
  2. 《世說新語》(中華書局):魏晉清談的原始文獻
  3. 《晉書》(中華書局):樂廣等清談家的史料記載
  4.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詞典》:詞義演變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

“清言”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1.高雅脫俗的言論

指内容深刻、富有哲理的對話或論述,常見于文人雅士的交流中。例如晉代陶淵明在《詠二疏》中用“清言曉未悟”形容用精妙言論啟發他人。唐代章八元也在詩中提到“緩步接清言”,體現清談的文化氛圍。


2.魏晉時期的玄談風氣

特指魏晉時期以何晏、王衍等名士為代表的風潮,他們推崇《老子》《莊子》,主張擯棄世俗事務,專注于探讨玄學哲理(即“清談”或“玄談”)。《晉書·郭象傳》記載郭象“好老莊,能清言”,《世說新語》也描述何晏主持清談時“談客盈坐”的場景。


3.文學體裁(晚明至清初)

作為一種文體,“清言”又稱“清言小品”,盛行于晚明時期。這類作品多以格言、隨筆形式呈現,内容涉及人生哲理、修身養性等,語言簡練隽永,代表作家包括屠隆、陳繼儒等。


補充說明:

(注:如需具體文獻案例或擴展讨論,可參考《世說新語》《菜根譚》等作品。)

别人正在浏覽...

半癡不颠幫箱半老徐娘弊惡吡哩叭喇播德騁奇笞責充斥舂撞傳席打狗道果等為電氣石恫喝服阕趕着公侯萬代鈎織光前啟後顧反寒鴉狠辣和正黃白之術花生滿路胡梳結合炅然巨然孔懷禮拜堂曆險毛竅梅桃子門戶冊苗嗣磨攪訛繃男青鳥亂弄鬼掉猴配匹篷索棋布星羅敧倒岐谷傾崄羣衆影響日逐生産要素身外缌親榻本天京保衛戰退課五蔔無面餅無以複加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