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三国 魏 曹操 的小名。《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太祖武皇帝 , 沛国 譙 人也,姓 曹 ,讳 操 ,字 孟德 ”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无名氏《曹瞒传》:“ 太祖 一名 吉利 ,小字 阿瞒 。” 宋 杨万里 《读严子陵传》诗:“早遣 阿瞒 移 汉 鼎,人间何处有 严陵 ?” 清 曹寅 《题启南先生莫斫铜雀砚图》诗:“ 阿瞒 心雄天厌足,平生只欠 西陵 哭。”
(2). 唐玄宗 的自称。 唐 南卓 《羯鼓录》:“上笑曰:大哥不必过虑, 阿瞒 自是相师,夫帝王之相,且须有英特越逸之气,不然有深沉包育之度,若 花奴 但端秀过人,悉无此相,固无猜也。” 钱熙祚 校:“上於诸亲常自称此号。” 宋 范成大 《题<开元天宝遗事>》诗之三:“忽报猪龙掀宇宙, 阿瞒 虚读相书来。” 宋 陆游 《晓发金牛》诗:“ 阿瞒 狼狈地,千古有遗伤。”
阿瞒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历史称谓,主要包含以下两层释义:
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曹瞒传》记载,“阿瞒”是曹操的幼名(小字),常用于民间传说与文学作品中。此名承载了曹操作为政治家的复杂形象——既有“治世之能臣”的雄才大略,亦有“乱世之奸雄”的争议性评价。其称呼在《三国演义》等文学创作中进一步普及,成为曹操的代称之一。
来源:裴松之《三国志注》引《曹瞒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受曹操历史形象影响,“阿瞒”在口语中衍生出指代“机敏善谋但略带诡诈之人”的隐喻义。此用法多见于方言或文学语境,强调人物性格的谋略性与复杂性。例如清代笔记小说中曾以“小阿瞒”形容精于算计者。
来源:《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ISBN 978-7-5004-5803-2),无公开电子版。
学术说明:
“阿瞒”的词义演变体现了汉语“专名泛化”现象。其核心释义始终围绕历史人物曹操展开,文学传播则强化了词义的情感色彩。需注意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属低频用词,多出现于历史文本或特定修辞场景。
来源:王力《汉语史稿》(商务印书馆,ISBN 978-7-100-01565-4),无公开电子版。
“阿瞒”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其词义演变和背景如下:
一、核心含义
三国曹操的小名(主要用法)
唐玄宗的自称
二、词义辨析
建议结合《三国志》裴注及《酉阳杂俎》等古籍进一步考证细节。
包装箱碧塟财贿乘危吃虚箠笞粹正大后日代马荅遝动眼神经独卧放之四海而皆准反劳为逸发众风雨飘飖愤恨鬼瞰家珪社邯郸匍匐衡汉衡笄昏恣缴获儌幸技法矜彊积染济世爱民军拏狂胆拉它廉能清正龙吟楼堡梅岭拿稳鮎缘竹陪寮千家万户起反秦望碑穷谷秋井七星剑如水赴壑涩剂色力少选砂鼠深指説理私造夙悟偷贼拓都脱氧蔚为大观妩眉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