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過遷善的意思、改過遷善的詳細解釋
改過遷善的解釋
[correct evil doings and revert to good deeds] 同“改惡向善”
感化院的宗旨之一就是希望這些青年和少年迷途知返,改過向善
詳細解釋
改正錯誤,決心向善。語本《易·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唐 陸贽 《奉天請數對群臣兼許令論事狀》:“智者改過而遷善,愚者恥過而遂非。”《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三舅受了艱難苦楚,這下來改過遷善,料想要用心讀書。”
詞語分解
- 改過的解釋 改正錯誤我們既要勇于認錯,又要勇于改過詳細解釋改正過失或錯誤。《尚書大傳》卷一下:“冒圭者,天子所與諸侯為瑞也……無過行者,得復其圭以歸其國;有過行者,留其圭;能改過者,復其圭。”《南史·殷鈞傳》:
- 遷善的解釋 去惡為善;改過向善。《孟子·盡心上》:“殺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遷善而不知為之者。” 漢 揚雄 《法言·學行》:“是以君子貴遷善,遷善也者聖人之徒與!”《周書·陸通傳》:“然其逆謀久定,必無遷善
專業解析
改過遷善是一個具有深厚道德内涵的漢語成語,指改正過錯,轉向善行,強調個人道德修養的積極轉變。其詳細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分析:
-
字義拆解與結構分析
- 改過:“改”意為改正、變更;“過”指過錯、過失。合指主動修正自身錯誤行為或缺點。
- 遷善:“遷”意為轉變、移向;“善”指善良、美好的品德或行為。合指有意識地向善行、美德靠攏。
- 該成語為并列結構,“改過”與“遷善”意義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向善過程:先糾正錯誤,再積極行善。
-
整體含義
指人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加以改正,進而培養和踐行善良的品德。它描述的是一種自覺的道德覺醒和提升過程,蘊含着儒家文化中“修身”、“自省”的重要思想。其核心在于強調人具有自我完善的能力和向善的追求。
-
出處與權威釋義
該成語曆史悠久,體現了傳統的道德教化觀念。
- 據《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解釋:“改過遷善”意指“改正過失,轉變成好的”。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亦收錄此詞條,釋義相近,強調其“改惡從善”的道德轉變内涵。
- 《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将其解釋為“改正過失或錯誤,向好的方面轉變”。
-
用法與語境
常用于勸誡、鼓勵犯錯者悔悟自新,也用于肯定、贊揚某人實現了道德上的進步。帶有明顯的褒義色彩,是評價個人品德修養積極變化的重要用語。
總結來說,“改過遷善”精确地描述了人類道德實踐中一個關鍵環節:通過自我反省認識到過錯(改過),并主動追求和實踐美德(遷善),最終實現個人品格的完善與提升。
網絡擴展解釋
“改過遷善”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改正錯誤、趨向善行,強調通過自我反省實現道德提升。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 釋義:指主動改正過失,從惡行轉向善舉,體現自我完善的道德追求。
- 出處:最早見于《周易·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 結構:聯合式成語,由“改過”(修正錯誤)和“遷善”(趨向善行)兩部分組成。
用法與特點
-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用于描述行為轉變。
例句:蔡東藩《明史演義》第一回:“無非令順帝恐懼修省,改過遷善。”
- 近義詞:改惡從善、棄暗投明。
- 反義詞:頑固不化、怙惡不悛。
- 發音注意:“過”讀作“guò”,僅在作為姓氏時讀“guō”。
文化内涵
- 道德意義:儒家思想中強調自我修正,如朱熹在《白鹿洞書院揭示》中将“遷善改過”列為修身要義。
- 現實啟示:鼓勵人們在犯錯後積極反思,通過行動改變人生軌迹。
應用示例
- 文學引用:宋·陸九淵提到“自能改過遷善,服聖賢之訓”。
- 現代造句:“隻要改過遷善,人生仍有光明前景。”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周易》原文及曆代注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安忍無親抱志吃拳蹉踬打不平大箛滴笃洞宮頓留餓虎吞羊煩酲方比分扣福壽無疆告喪高喻根盤蔕結革運鈎辀寒暄赫熹紅緑帖猾棍懷土穢蕪較勘焦炎擠害寖薄季諾金枝鹫嶽君主專制斂威獵捕詈獵師而哭虎流光易逝沴烖龍旒亂碼輪廻馬昭棉花套子牛山下涕碰和嫔禦僑戶青團善緣賒銷缞绖殊功嵩岱踏跶條通挺險舞躍霞明賢材西京七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