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詩·大雅·闆》:“價人維藩,大師維垣。大邦維屏,大宗維翰。”後因以“屏翰”比喻國家重臣。 唐 韓愈 《楚國夫人墓志銘》:“公居 河東 ,子在 鄜畤 ,為王屏翰,有壤千裡。”《新唐書·趙德諲傳》:“吾為國屏翰,渠敢有他志!”《遼史·天祚皇帝紀三》:“ 平州 帶甲萬餘, 瑴 有文武材,可用為屏翰。” 清 李漁 《玉搔頭·止兵》:“好箇有擔當的男子,不枉做皇家的屏翰。”
(2).謂屏障輔翼。《明史·張翀傳》:“國家所恃為屏翰者,邊鎮也。”
保衛。《續資治通鑒·宋徽宗崇甯四年》:“四輔屏翰京師,兵力不可偏重。”《明史·靖江王守謙傳》:“以 洪都 重鎮,屏翰西南。”
屏翰
釋義
“屏翰”為古漢語複合詞,原指屏障與主幹,引申為捍衛疆土的重臣或鎮守一方的軍政要職,強調其護衛中央政權、穩定邊疆的職能。
二字組合後,字面意為“如屏障般的支柱”,後專指承擔國防重任的将領或封疆大吏。
古代文獻多用以形容戍邊将領,如《明史·徐達傳》載徐達“屏翰北方,邊備整饬”,指其鎮守北疆、鞏固邊防之功。
唐代後常用于冊封藩王的诏書,如《全唐文》中“作朕屏翰”,喻指親王為皇室屏障,需忠誠護國。
《宋史·嶽飛傳》稱嶽飛“為國屏翰”,凸顯其捍衛南宋疆土的核心地位。
章炳麟《訄書》雲:“州牧郡守,皆為國屏翰”,指地方長官的守土之責。
典出
《詩經·大雅·闆》《說文解字》《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源》(商務印書館)《明史·徐達傳》。
“屏翰”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經典出處
源自《詩經·大雅·闆》的“大邦維屏,大宗維翰”,其中“屏”指屏障,“翰”指棟梁,合稱比喻國家重臣或重要支柱。
核心釋義
“屏翰”兼具名詞與動詞屬性,核心圍繞“屏障”和“棟梁”展開,古代文獻中常見于政治、軍事領域,強調對國家的保護與支撐作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側重點。
白绁邦邑半夜三更罷謝表核漕魁草人常寐抽膘傳派出演锉工當面輸心背面笑亶翔大煞風趣颠堕調玉燭跮差冬衣蛾子棼嚣恭敬桑梓官堠鬼靈海郎會道能說鹼蓬矜急金穰既是濟脫舊齒颽潤坑蒙口碜老鵵連具枷流丹論道旅顔銘感五内沒世不忘涅盤偏戶荓蜂平時潑面撲讨三分散雜省的宿所痰火啼謼土蓄外證勿勿下次小的猃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