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抱膝的意思、抱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抱膝的解釋

以手抱膝而坐。有所思貌。《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亮 躬耕壟畝,好為《梁父吟》”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每晨夕從容,常抱膝長嘯。” 唐 白居易 《邯鄲冬至夜思家》詩:“ 邯鄲 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宋 文天祥 《樓桑》詩:“天下 卧龍 人,多少空抱膝。” 清 蕭芷厓 《冬日村居》詩之一:“小窗時抱膝,閑撿舊農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抱膝"是一個具有形象性和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雙手環抱膝蓋而坐的動作或姿态。以下從詞典釋義、動作解析、文化意蘊及現代應用四個方面進行詳細闡釋:


一、詞典釋義與動作解析

  1. 基本定義

    據《漢語大詞典》記載,"抱膝"意為"以手圍抱膝蓋",常描述人坐時屈膝,雙臂交叉環抱于膝前的姿勢。此動作多見于沉思、獨處或休憩場景,傳遞出内斂、專注或孤寂的情緒狀态。

  2. 動作細節

    • 姿态特征:身體前傾,雙膝彎曲并攏或微張,手臂環繞膝部,形成閉合性肢體語言。
    • 關聯動作:常與"箕踞"(隨意張開雙腿坐)形成對比,體現更收斂的坐姿儀态。

二、文化意蘊與文學象征

  1. 隱逸與高潔志趣

    古代詩文中,"抱膝"常象征隱士的超然心境。如白居易《廬山草堂記》"抱膝而吟",表現文人遠離塵嚣、寄情山水的淡泊情懷。

  2. 孤寂與憂思載體

    該動作多關聯愁緒表達,如杜甫《遣興五首》"摧頹蒼松根,地冷骨未朽。幾人全性命,盡室豈相偶……" 中"抱膝"意象烘托戰亂中的孤苦,傳遞深沉家國之悲。

  3. 禮儀與修養體現

    傳統禮儀文化中,抱膝而坐區别于隨意坐姿(如"趺坐""箕踞"),被視為端莊克制的表現,符合儒家"克己複禮"的修身要求。


三、現代語境的應用拓展

  1. 生活場景

    現代漢語中仍保留其本義,如"他抱膝坐在沙灘上看海",強調動作的物理狀态與休閑氛圍。

  2. 心理隱喻

    心理學視角下,抱膝姿勢被解讀為自我保護或情感内斂的肢體語言,常見于焦慮、沉思或缺乏安全感時。

  3. 藝術表現符號

    在舞蹈、影視及繪畫中,"抱膝"作為視覺符號,強化角色的孤獨感或内心沖突,如電影鏡頭中人物蜷縮抱膝的特寫。


四、權威文獻參考

  1. 詞典依據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抱膝:以手抱膝。坐時的一種姿勢。"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抱膝:兩手抱住膝蓋。"
  2. 文化溯源

    • 《禮記·曲禮上》:"坐毋箕。" 鄭玄注:"謂舒展兩足,狀如箕舌也。" 側面反映傳統對坐姿的規範,抱膝作為合禮姿态與之對照。
    • 《孔子家語·六本》:"舟而不遊,坐而抱膝。" 描述隱士行為範式,奠定其文化意象。

"抱膝"既是具體坐姿的客觀描述,亦承載中華文化中隱逸精神、情感表達與禮儀修養的多重意涵,其語義從古至今保持核心穩定性的同時,在現代語境中獲得心理學與藝術領域的新诠釋。

網絡擴展解釋

“抱膝”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主要含義:

  1. 文學意象:以手抱膝的坐姿,表現沉思或孤獨狀态

    • 該詞最早見于《三國志》裴松之注引《魏略》,描述諸葛亮“抱膝長嘯”的日常姿态,體現其胸懷抱負卻未遇明主的深沉思考。
    • 唐代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中“抱膝燈前影伴身”,通過此動作強化了羁旅孤寂的意境。
    • 宋代文天祥詩句“多少空抱膝”則借典故表達對懷才不遇者的感慨。
  2. 中醫術語:髌骨骨折固定工具

    • 指用藤條/竹條制成的環形器具,通過四邊系帶固定膝蓋,用于治療髌骨骨折。
    • 該器具需略大于膝蓋骨,屬于古代中醫骨傷科特色療法。

補充說明:現代語境中,“抱膝”動作也常出現在瑜伽、心理疏導等場景,表達自我保護或尋求安定的肢體語言,但此用法尚未形成詞典收錄的固定詞義。

别人正在浏覽...

艾青剝泐悖缪貶罰不咎既往齒次俦亞棰殺出輿入辇竄逸定法定禮弟息惡知識販豎風兵草甲封口風緼館賓鼓鞄橫腰瀤澤灰暗捷得結束語決雲兒橘核口錢枯焦勞思牢直撩開留鳥麗閑爐香賣情沒賬千緒萬端氣不公輕重失宜趨厮熔焊緛短三母三思台上梁不正下梁歪生墓升山采珠十日并出失修夙緣鐵殳危石文觌武匿限局先烈枵羸悉達陀西方聖人西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