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對事情的重要與否處置失當。 宋 蘇舜欽 《論宣借宅事》:“若死行陣之家與伎術之輩均用此賞,臣竊恐輕重失宜矣。”
“輕重失宜”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qīng zhòng shī yí,其核心含義是對事情的重要程度判斷不當,導緻處置失當。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在處理事務時,未能正确衡量事情的輕重緩急,導緻措施或決策不恰當。例如,将次要事務優先處理,或對關鍵問題重視不足()。
出處與典故
該成語最早見于宋代蘇舜欽的《論宣借宅事》:“若死行陣之家與伎術之輩均用此賞,臣竊恐輕重失宜矣。” 作者通過此句批評當時賞罰制度中未能區分軍功與技藝貢獻的重要性()。
用法與結構
相關擴展
現代啟示
該成語提醒人們在管理、決策中需注重優先級評估,避免因誤判重點而影響整體效果,適用于行政、商業乃至日常生活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原文或不同詞典的釋義差異,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漢典等來源。
《輕重失宜》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對事物的輕重或處理方式不恰當,不合適。
“輕重失宜”的部首是車(che)和足(zu),總共有15畫。
《輕重失宜》最早出現在《論語·公冶長》中,原句是“或輕重失宜,或崇拜過度”,意思是說有些人對輕重的判斷不準确,有些人過分崇拜别人。後來,這個成語演變成為了形容對事物的輕重判斷不當。
繁體字是「輕重失宜」。
古時候,「輕重失宜」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整體上與現代寫法相似。
1. 他對待這個問題的态度輕重失宜,完全沒有把複雜性考慮在内。
2.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需要在給予孩子自由和規矩上把握輕重失宜。
3. 在商業談判中,處理手法輕重失宜可能導緻談判破裂。
輕重、失當、不宜、失衡、欠妥、不得體
失當、不恰當、不得體、不宜、欠妥
合宜、得當、適宜、得體、恰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