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竄軼 ”。逃奔;逃散。《宋書·臧質傳》:“ 臧敦 等無因自駭,急便竄逸,迷昧過甚,良可怪歎。” 宋 蘇轍 《制置三司條例司論事狀》:“ 轍 恐掌財者必有盜用之姦,捕盜者必有竄逸之弊。”《明史·侯琎傳》:“況邊地磽瘠,霜早收薄,若更徵稅,則6*民不復耕,必緻竄逸。”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清方檔案·清吏條陳》:“撥軍隊駐紮 荊 襄 ,以防竄軼。”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竄逸漢語 快速查詢。
竄逸是一個漢語複合動詞,其詞義解析可從字源和文獻用例兩個維度展開:
一、字源解析 "竄"本義指鼠類逃匿,《說文解字》釋為"墜也,從鼠在穴中",後引申為逃跑、亂跑之意。"逸"在《爾雅》中訓為"失也",本指馬脫缰奔跑,後衍生出逃亡、隱遁等義項。二字組合構成同義複詞,強化了"倉皇逃竄"的核心語義。
二、文獻用例 該詞多見于史籍記載,特指戰亂中的敗逃行為。如《明史·太祖本紀》載"元将徹裡不花率兵欲複濠州,太祖設伏敗之,敵衆竄逸",《清史稿·洪秀全傳》記"金陵城破,僞王以下皆竄逸"。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書面語境,如《人民日報》2020年抗疫報道中"嚴查病毒攜帶者竄逸傳播"的表述。
三、權威參考 詞義解釋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第8卷第1123頁、《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187頁等工具書釋義,曆史用例引自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系列。
“竄逸”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古代文獻
近現代擴展
近代文獻中,該詞也用于描述盜匪、敵軍等潰散逃竄的狀态,如《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清方檔案》提到“撥軍隊駐紮荊襄,以防竄轶”。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用例,可參考《宋書》《明史》等文獻原文。
挨挨錯錯百雉茶客辰旒馳驷沖辰遄邁篡煞粗飯倒峽達孝得意定昆池叮咬蕃舶方紅分流電阻改朝換代狗逮老鼠管弦趹蹄含育冱結戶馬奬激家數吉福祲尋九閨積疑苣蕒菜開統克臻兩心相悅禮檢靈芝麗事劉長卿明社逆光沛滂陪仆偏令錢攤情感儴佉乳穗入值三推繩準十鑽棠棃館搪突天高地下通深完糧仙典香薷鸮音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