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指昧于佛法,導人入邪的人。《古尊宿語錄》:“語未卒, 汾陽 叱曰:‘是惡知識,敢裨販我!’”《百喻經·野幹為折樹枝所打喻》:“已得出家,得近師長,以小呵責,即便逃走,復於後時遇惡和識,惱亂不已。”參見“ 善知識 ”。
“惡知識”是一個具有佛教淵源和現代語義擴展的詞彙,具體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來源與背景
佛教術語,最早見于《古尊宿語錄》《百喻經》等經典,指“昧于佛法,導人入邪的人”。例如,佛經中描述某些言行不端、傳播邪見的修行者被稱為“惡知識”,與“善知識”(正确引導修行者的人)形成對立。
行為特征
表現為傳播邪法、擾亂正信,或通過不良言行破壞他人修行。
如需進一步了解佛教經典中的具體例證,可參考《百喻經》等文獻(網頁)。
惡知識是一個詞組,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惡”和“知識”。
“惡”是一個漢字,它的部首是心,筆畫數為8。它有多個意思,包括“壞”、“邪惡”、“不好”的意思,可以用來形容不良、不道德的事物。
“知識”也是一個漢字,它的部首是矢,筆畫數為8。它的意思是指人們所掌握的各種理論、技能和經驗。
由此可見,“惡知識”指的是壞的、有害的知識,特指不道德、不健康或錯誤的知識。
這個詞組來源于古代漢語,在古時候寫作“惡知識”。“惡”字的古代寫法為“噁”,該字在繁體字中仍然保留這個寫法。
以下是一些使用“惡知識”的例句:
1. 他們通過惡知識毒害青少年,破壞了正常的價值觀。
2. 對于學生來說,必須警惕惡知識的侵蝕,要注重培養正确的道德觀念。
3. 社交媒體在傳播惡知識方面起了積極的作用,應該加強管理和監督。
一些與“惡知識”相關的詞語:
組詞:邪惡、毒害、不良、錯誤。
近義詞:惡意知識、糟糕的知識、不道德的知識。
反義詞:善知識、正知識、良知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