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鐵殳的意思、鐵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鐵殳的解釋

古代兵器。鐵制,長柄,一頭有棱。《韓非子·南面》:“説在 商君 之内外而鐵殳,重盾而豫戒也。”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一編第五章第二節:“ 戰國 時鐵的用途推廣……沒有鋒刃的戰争用具也開始用鐵,如鐵甲、鐵杖、鐵殳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鐵殳是一種古代兵器,指由鐵制成的殳類武器。殳在古漢語中屬于“五兵”之一(即戈、矛、戟、殳、弓),主要用于戰争中的打擊或刺殺功能。鐵殳的結構通常包括鐵制頭部和木質或金屬柄部,形狀類似長棍或矛,長度可達數米,適用于近戰格鬥。其名稱中的“鐵”強調材質堅硬,區别于其他材質的殳,如木殳或銅殳。在曆史語境中,鐵殳常見于周代至秦漢時期的軍事裝備,後被更先進的兵器取代。現代漢語中,該詞主要用于曆史文獻、考古研究或文學作品中,形容古代戰争場景。

鐵殳的詳細含義還包括其文化象征意義。在古代典籍中,它常被視為戰士勇武的象征,例如在《周禮》等文獻中記載為儀仗或實戰武器。其使用方式以揮擊和刺擊為主,體現了古代冷兵器的設計特點。從語言學角度,“殳”字本身源自象形文字,描繪手持兵器的動作,而“鐵殳”作為複合詞,突出了材質的進化,反映了冶金技術的發展。(來源:《漢語大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

鐵殳(tiě shū)是古代的一種兵器,其含義和特點可歸納如下:

  1. 基本定義
    鐵殳屬于長柄打擊類兵器,由鐵制頭部和長柄構成,頭部通常為多棱形設計(如三棱或八棱),以增強破甲能力。其名稱中的“殳”原指竹木制長兵器,鐵殳則是金屬材質的改進版本。

  2. 曆史與用途
    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時期,戰國時廣泛用于車戰或步兵作戰,《韓非子·南面》提到“鐵殳”與盾牌配合使用,說明其兼具攻擊與防禦功能。後期逐漸演變為儀仗器具,象征軍事權威。

  3. 結構特征

    • 材質:頭部為鐵制,柄部多為硬木或竹,長度可達3米以上。
    • 形制:頭部無刃,依靠棱角撞擊殺傷,部分鐵殳末端帶矛狀尖刺,可刺擊。
  4. 文化關聯
    殳在先秦“五兵”(戈、殳、戟、酋矛、夷矛)中占重要地位,鐵殳的出現反映了冶鐵技術對兵器發展的推動。

若需進一步了解其考古實物或具體戰例,建議查閱權威曆史文獻或博物館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阿右抱負不凡杯柈跛立不差上下丑讦傳達春官吊古傷今對味兒多嘴獻淺爾刻方車翻然改圖風條分守要津氛翳感愕膏腴貴遊構言晷緯駭目河目海口渾儀健爽借面吊喪緊巴巴摎蓼捐金抵璧眷者絶弦客旌困窘攬察老殘遊記雷篆斂藏遼東丁溜冰場籠仗路塞沒屋架梁排氣貧年起駕绮樓求道于盲群鴻戲海日光浴蕊黃善習神景事驗試周水墨畫說明文團茶微安[培]威憺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