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兵器。鐵制,長柄,一頭有棱。《韓非子·南面》:“説在 商君 之内外而鐵殳,重盾而豫戒也。”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一編第五章第二節:“ 戰國 時鐵的用途推廣……沒有鋒刃的戰争用具也開始用鐵,如鐵甲、鐵杖、鐵殳等。”
鐵殳(tiě shū)是古代的一種兵器,其含義和特點可歸納如下:
基本定義
鐵殳屬于長柄打擊類兵器,由鐵制頭部和長柄構成,頭部通常為多棱形設計(如三棱或八棱),以增強破甲能力。其名稱中的“殳”原指竹木制長兵器,鐵殳則是金屬材質的改進版本。
曆史與用途
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時期,戰國時廣泛用于車戰或步兵作戰,《韓非子·南面》提到“鐵殳”與盾牌配合使用,說明其兼具攻擊與防禦功能。後期逐漸演變為儀仗器具,象征軍事權威。
結構特征
文化關聯
殳在先秦“五兵”(戈、殳、戟、酋矛、夷矛)中占重要地位,鐵殳的出現反映了冶鐵技術對兵器發展的推動。
若需進一步了解其考古實物或具體戰例,建議查閱權威曆史文獻或博物館資料。
《鐵殳》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由鐵制成的長杆狀兵器。
《鐵殳》的部首是金部,表示與金屬相關的事物。它的拆分筆畫是14畫,比較複雜。
《鐵殳》是中國古代軍事兵器的一種,它來源于戰國時期,主要用于近戰争鬥。在繁體字中,鐵的部分通常以「鐵」寫作。
在古代漢字中,「殳」是單獨的字,表示兵器或武器。而「鐵」是一個獨立的字,表示金屬鐵。通過将「殳」加在「鐵」之前形成了「鐵殳」這個詞,用以描述一種特定的兵器。
1. 在古代,士兵手持鐵殳勇猛地沖向敵方陣營。
2. 考古學家在古墓中發現了一把保存完好的鐵殳。
鐵釺、鐵錘、鐵劍、鐵鞭、鐵盾
鐵棍、鐵棒、鐵鞭
木棍、木棒、竹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