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抱膝的意思、抱膝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抱膝的解释

以手抱膝而坐。有所思貌。《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亮 躬耕垄亩,好为《梁父吟》”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每晨夕从容,常抱膝长啸。” 唐 白居易 《邯郸冬至夜思家》诗:“ 邯郸 驛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宋 文天祥 《楼桑》诗:“天下 卧龙 人,多少空抱膝。” 清 萧芷厓 《冬日村居》诗之一:“小窗时抱膝,闲捡旧农书。”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抱膝"是一个具有形象性和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双手环抱膝盖而坐的动作或姿态。以下从词典释义、动作解析、文化意蕴及现代应用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释:


一、词典释义与动作解析

  1. 基本定义

    据《汉语大词典》记载,"抱膝"意为"以手围抱膝盖",常描述人坐时屈膝,双臂交叉环抱于膝前的姿势。此动作多见于沉思、独处或休憩场景,传递出内敛、专注或孤寂的情绪状态。

  2. 动作细节

    • 姿态特征:身体前倾,双膝弯曲并拢或微张,手臂环绕膝部,形成闭合性肢体语言。
    • 关联动作:常与"箕踞"(随意张开双腿坐)形成对比,体现更收敛的坐姿仪态。

二、文化意蕴与文学象征

  1. 隐逸与高洁志趣

    古代诗文中,"抱膝"常象征隐士的超然心境。如白居易《庐山草堂记》"抱膝而吟",表现文人远离尘嚣、寄情山水的淡泊情怀。

  2. 孤寂与忧思载体

    该动作多关联愁绪表达,如杜甫《遣兴五首》"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 中"抱膝"意象烘托战乱中的孤苦,传递深沉家国之悲。

  3. 礼仪与修养体现

    传统礼仪文化中,抱膝而坐区别于随意坐姿(如"趺坐""箕踞"),被视为端庄克制的表现,符合儒家"克己复礼"的修身要求。


三、现代语境的应用拓展

  1. 生活场景

    现代汉语中仍保留其本义,如"他抱膝坐在沙滩上看海",强调动作的物理状态与休闲氛围。

  2. 心理隐喻

    心理学视角下,抱膝姿势被解读为自我保护或情感内敛的肢体语言,常见于焦虑、沉思或缺乏安全感时。

  3. 艺术表现符号

    在舞蹈、影视及绘画中,"抱膝"作为视觉符号,强化角色的孤独感或内心冲突,如电影镜头中人物蜷缩抱膝的特写。


四、权威文献参考

  1. 词典依据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抱膝:以手抱膝。坐时的一种姿势。"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抱膝:两手抱住膝盖。"
  2. 文化溯源

    • 《礼记·曲礼上》:"坐毋箕。" 郑玄注:"谓舒展两足,状如箕舌也。" 侧面反映传统对坐姿的规范,抱膝作为合礼姿态与之对照。
    • 《孔子家语·六本》:"舟而不游,坐而抱膝。" 描述隐士行为范式,奠定其文化意象。

"抱膝"既是具体坐姿的客观描述,亦承载中华文化中隐逸精神、情感表达与礼仪修养的多重意涵,其语义从古至今保持核心稳定性的同时,在现代语境中获得心理学与艺术领域的新诠释。

网络扩展解释

“抱膝”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两种主要含义:

  1. 文学意象:以手抱膝的坐姿,表现沉思或孤独状态

    • 该词最早见于《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描述诸葛亮“抱膝长啸”的日常姿态,体现其胸怀抱负却未遇明主的深沉思考。
    • 唐代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中“抱膝灯前影伴身”,通过此动作强化了羁旅孤寂的意境。
    • 宋代文天祥诗句“多少空抱膝”则借典故表达对怀才不遇者的感慨。
  2. 中医术语:髌骨骨折固定工具

    • 指用藤条/竹条制成的环形器具,通过四边系带固定膝盖,用于治疗髌骨骨折。
    • 该器具需略大于膝盖骨,属于古代中医骨伤科特色疗法。

补充说明:现代语境中,“抱膝”动作也常出现在瑜伽、心理疏导等场景,表达自我保护或寻求安定的肢体语言,但此用法尚未形成词典收录的固定词义。

别人正在浏览...

爱着班匠拔搴背静犇星边框驳糅长世传劳单根独苗丹荔胆战刀山火海东猜西疑独舂杜葵反咬佛刹寡见钴鉧潭海日和光同尘和顺奸宄鲛人泣珠教育阶爵窘挠九钟桊杯岂弟君子砍大山课督吭声雷动里旅临渴掘井利飕黏稠褭骖排尿偏迥偏昵扑哩扑剌全遂驱禁散装蛇虺守口霜晓水晶脍耸局退后荼蓼翫愒文鹢文骤骤胁从晞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