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焦的意思、枯焦的詳細解釋
枯焦的解釋
(1) [dry]∶焦枯
枯焦的屍骨
(2) [withered]∶幹枯
久旱不雨,禾苗枯焦
詳細解釋
(1).幹枯。多用以形容旱天中的植物。《後漢書·魯恭傳》:“ 三輔 、 并 、 涼 少雨,麥根枯焦。”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十一:“天地否隔,萬物枯焦。百姓喁喁,無所控訴。” 唐 白居易 《月夜登閣避暑》詩:“迴看歸路旁,禾黍盡枯焦。”《水浒傳》第十六回:“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 陳毅 《贛南遊擊詞》:“滿山抄,草木變枯焦。敵人屠6*殺空前古,人民反抗氣更高。”
(2).指旱焦的禾苗。 宋 陸遊 《急雨》詩:“彈壓旱氣蘇枯焦, 祝融 退聽不敢驕。”
詞語分解
- 枯的解釋 枯 ū 失去水分,水全沒有了:幹枯。枯萎。枯槁。枯榮。枯魚銜索(串在繩索上的幹魚,形容存日不多)。 沒趣味,無生趣:枯燥。枯腸(喻枯澀貧乏的思路)。 榮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 焦的解釋 焦 ā 物體經火燒變成黑黃色并發硬、發脆:燒焦。焦土。焦頭爛額。 煩躁,着急:焦急。焦慮。焦灼。焦躁不安。 酥,脆:焦脆。焦棗。 喻幹燥到極點:唇焦口燥。焦枯。焦裂。焦渴。 一種質硬、多孔、發熱量高的固體燃料:焦炭。焦煤。焦煉。 姓。 筆畫數:; 部首:灬;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枯焦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枯焦在現代漢語中主要有以下釋義與用法:
一、基本釋義
指植物因缺水或高溫而幹枯萎黃的狀态。
示例:
烈日持續炙烤,田裡的禾苗盡數枯焦。
二、語素解析
三、古代漢語用例
唐代杜甫《歎庭前甘菊花》中“枝葉枯焦根半死”㊟,印證其形容植物衰敗的用法自古延續。
四、現代使用場景
- 農業氣象:描述幹旱導緻的農作物災害,如"枯焦的稻田"。
- 文學描寫:比喻缺乏生機的狀态,如"枯焦的心田"。
參考來源: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
- 杜甫.《歎庭前甘菊花》.全唐詩卷二百三十三.
網絡擴展解釋
“枯焦”是一個形容詞,主要用于描述物體因缺水或高溫而失去生機、幹枯萎靡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 核心定義:指物體(尤其是植物)因長期缺水、暴曬或火災等原因變得幹燥、枯萎,失去原有的水分與活力。
- 常見搭配:如“禾苗枯焦”“草木枯焦”等,多與幹旱或高溫場景相關。
二、使用場景
- 自然現象:多用于形容旱災中的植物,例如《後漢書》中“麥根枯焦”,或白居易詩中“禾黍盡枯焦”。
- 文學描述:常出現在詩詞、小說中渲染環境,如《水浒傳》中“野田禾稻半枯焦”,或陳毅筆下“草木變枯焦”。
- 引申比喻:可擴展形容事物失去活力,如“枯焦的屍骨”,或比喻生活、情感的幹涸狀态。
三、古籍與變體
- 古籍出處:最早見于《後漢書·魯恭傳》,後晉代《搜神記》、唐代詩詞等均有使用。
- 變體形式:如“枯枯焦焦”(kū kū jiāo jiāo),形容人或物幹瘦萎靡的樣子。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幹枯、焦枯、枯萎。
- 反義詞:潤澤、豐茂、蔥郁。
總結來看,“枯焦”既是一個具象描述自然現象的詞彙,也可通過文學化表達傳遞深層意蘊。如需更多古籍例句或用法,可參考《後漢書》《搜神記》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稗秕飽飨老拳暴坐鞭蒲踣鉄彩飾長夜室赤亭創垂穿石節蜑雨颠亂釘官石東都門梵釋風塵佛法僧負羇訽嘩鴻細換氣家醪健倒澆料近側盡多景止吉雲草開除抗衾瞰亡往拜攬腳糲飯流動面牆而立憫忌木綿蜺旌七家茶青崦親支權知府儒臣乳臭未乾三公九卿燒餅生爻十二象守門員孫山太白星踏藉檀香爐塔鐘威弧文不加點文解無伍掀翻鞋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