棰殺的意思、棰殺的詳細解釋
棰殺的解釋
用棍棒打死。《後漢書·酷吏傳·董宣》:“主( 湖陽公主 )即還宮訴帝,帝大怒,召 宣 ,欲箠殺之。” 清 王士禛 《居易錄》:“妾前生 唐 開元 宮人也,君前生亦為内侍,一夕偶語,有婚姻之約,為上所見,箠殺之。”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三》:“某公嘗箠殺一幹僕。”
詞語分解
- 棰的解釋 棰 í 短木棍:“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用棍子打,杖刑:“笞棰暴國,齊一天下”。 鞭子,鞭打:“士以馬棰擊亭長”。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 殺的解釋 殺 (殺) ā 使人或動物失去生命:殺生。殺敵。殺雞取卵。殺一儆百。 戰鬥,搏鬥:殺出重圍。 消減:殺風景。 藥物等刺激身體感覺疼痛:肥皂水殺了眼睛。 收束:殺價。殺尾。 勒緊,扣緊:殺車。 用在動詞
網絡擴展解釋
“棰殺”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為用棍棒擊打緻死,屬于一種古代刑罰或暴力手段。以下是詳細解析:
詞義解釋
- 核心含義:通過棍棒類工具(如杖、鞭等)将人打死,常見于史書記載的私刑或官方刑罰。
- 字形關聯:
- “棰”通“箠”(chuí),指短木棍或鞭杖類刑具。
- “殺”即緻死,強調結果的緻命性。
曆史文獻例證
- 《後漢書·酷吏傳·董宣》
東漢官員董宣因得罪湖陽公主,皇帝欲“箠殺之”,體現其作為官方刑罰的用途。
- 清代王士禛《居易錄》
記載前生因私語被“箠殺”,反映民間對私刑的想象。
-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某公“箠殺一幹僕”,說明清代仍存在類似私刑現象。
使用場景與演變
- 古代司法:漢代至明清,常見于對犯人或奴婢的懲處。
- 文學描寫:多用于筆記小說,突出情節的殘酷性或因果報應主題。
- 現代語境:已退出日常使用,僅存于曆史研究或古籍解讀中。
注意事項
- 字形辨析:古籍中“棰”與“箠”常混用,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 倫理批判:此類刑罰反映古代社會等級制度的嚴酷性,現代法律已嚴格禁止暴力私刑。
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後漢書》《閱微草堂筆記》等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棰殺》的意思
《棰殺》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用棍棒擊打或殺害。
拆分部首和筆畫
《棰殺》的部首是木,表示與木材相關。它的總筆畫數為12。
來源
《棰殺》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既有古代使用的意義,也有後來的引申義。在古代經典《詩經·秦風·草茅之歌》中就有“有苕之實,有杕之材”一句,其中提到了杕,它是指一種使用來套在陌生人頭上的木質器具,用于标記罪犯。後來,杕的含義逐漸擴展到用木器擊打罪犯,即棰殺。而在現代,棰殺的概念也可引申為用其他方式消滅或擊敗對手。
繁體
《棰殺》的繁體字為「槌殺」。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杕」表示用于标記罪犯的木質器具,「殺」則表示殺害。合并在一起,寫作「棰殺」。
例句
1. 那個暴徒被警察棰殺了。
2. 這個黑幫頭目下手狠辣,已經棰殺了許多競争對手。
組詞
棰打、殺害、殘殺、棰撻、棰敲。
近義詞
擊打、毆打、打擊、殺死、消滅。
反義詞
寬恕、饒恕、寬容、放過、赦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