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悖謬 ”。背理荒謬。《荀子·強國》:“損己之所不足,以重己之所有餘,若是其悖繆也!而求有 湯 武 之功名,可乎?”《淮南子·泰族訓》:“治由文理,則無悖謬之事矣。” 唐 吳兢 《貞觀政要·慎終》:“君臣父子之間,悖謬如此,豈非難保之明驗也。” 清 林則徐 《谕洋商責令夷人呈繳煙土稿》:“種種悖謬,廉恥何存!” 魯迅 《華蓋集·通訊二》:“民衆要看皇帝何在,太妃安否,而《第一小報》卻向他們去講‘常識’,豈非悖謬。”
“悖缪”(也寫作“悖謬”)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事物與常理相悖、邏輯矛盾或荒誕的情況。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類别 | 詞彙 | 說明 |
---|---|---|
近義詞 | 荒謬、矛盾 | 均強調不合邏輯,但側重不同。 |
反義詞 | 合理、順理成章 | 描述符合常理的狀态。 |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荀子》《韓非子》等典籍(來源:)。
悖缪是一個漢字詞語,它代表着一種非常矛盾、說不清楚、無法理解的狀态或情況。
悖缪的部首是心(心字旁),拆分成兩個部分:悖(心字旁+缺一撇)和缪(心字旁+2撇+缺一捺)。
悖缪這個詞源于《莊子·逍遙遊》中的一句話:“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其中“已”和“殆”的合音即為“悖缪”,意指着對人生與知識無限的思考和追求。
繁體字“悖缪”的寫法為“悖謬”。
古時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悖缪在古代的寫法為“悖䧺”。
1. 他的言行總是悖缪不經,讓人摸不着頭腦。
2. 這個故事中展現了一個悖缪的境地,無法解釋也讓人費解。
悖缪無定 入境悖缪 不可理喻悖缪
矛盾、荒謬、違背
合理、合乎常理、明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