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虛損瘦弱。 明 方孝孺 《寄修德》詩:“垂頭伏枕二十旬,腰腹枵羸面如臘。”
“枵羸”是一個由“枵”和“羸”組成的複合詞,具體釋義如下:
詞義解析
基本含義
形容虛損瘦弱的狀态,多指因疾病或營養不良導緻的虛弱體型。如明代方孝孺《寄修德》詩中的描寫:“垂頭伏枕二十旬,腰腹枵羸面如臘”,通過“枵羸”刻畫了長期卧病後消瘦虛弱的形象。
單字拆解
用法與語境
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學作品或醫學典籍,用于描述病态、衰弱的生理狀态。例如:“久病枵羸,步履維艱。”
注意:以上解釋綜合自網絡詞典釋義(),如需更權威的文獻佐證,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
枵羸(xiāo lí)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形容瘦弱、憔悴的樣子。
該詞的拆分部首是“木”、“羊”,部首是指一個漢字中位于左側的偏旁部首,它能夠幫助讀者更容易地識别和記憶漢字。
枵羸的拆分筆畫分别是九畫(枵)和羊(六畫),總共十五畫,這是指該詞的所有筆畫總和。
枵羸一詞來源于古代文獻,最早見于《莊子·大宗師》這篇文章中,用來形容人瘦弱易悴的樣子。
在繁體字中,枵羸的字形和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枵羸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字形有所不同。繁體字書寫為「灱」,拆分部首和筆畫依然保持不變。
以下是枵羸在句子中的用法示例:
1. 他因長期勞累而變得枵羸不堪。
2. 這位明星因為繁忙的工作而顯得枵羸了許多。
一些與枵羸相關的組詞包括:憔悴、消瘦、面黃肌瘦。
枵羸的近義詞有痩、瘦弱、病恹恹。
枵羸的反義詞包括肥胖、健壯、豐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