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閥的意思、功閥的詳細解釋
功閥的解釋
功勞。 唐 鄭亞 《<李衛公會昌一品集>序》:“其功閥也既如彼,其制作也又如此。” 宋 蘇轼 《上皇帝書》:“依将校法長吏得薦其才者,第其功閥,書其歲月。”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選優》:“這便是為臣經濟,報主功閥。”
詞語分解
- 功的解釋 功 ō 勞績,成績,與“過”相對:功勳。功績。論功行賞。徒勞無功。功德無量(刵 )。功成不居(立了功而不把功勞歸于自己)。 成就,成效:成功。功能。功虧一篑。事半功倍。急功近利。 物理學上指用力使物體
- 閥的解釋 閥 (閥) á 古代指有權勢的家庭:門閥。閥閱(封建時代指有功勳、有權勢的世家。亦作“伐閱”。 憑借權勢造成特殊地位的個人或集團(含貶義):軍閥。財閥。黨閥。 機器中調節流體流量、壓力和流動方向的裝置
專業解析
"功閥"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或特定語境中。其核心含義可以從字源和典籍用例兩方面理解:
-
字義解析與核心概念
- 功: 指功勞、功績、勳勞。特指在軍事、政治或其他領域建立的顯著業績。
- 閥: 本義指門閥、世家,引申為等級、标準、界限或序列。在此詞中,“閥”更側重于指代功勞的等級、品第或評定的标準。
- 合義: “功閥”意指評定功勞的等級、标準或界限。它指的是衡量功勞大小、劃分功勞高下的尺度或依據,類似于現代所說的“功勞等級”、“功績評定标準”或“勳勞序列”。
-
典籍用例與語境
- 該詞多見于史書、政論或涉及論功行賞的文獻中。
- 《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司馬貞索隱: 雖無直接出現“功閥”二字,但索隱在解釋功臣排序時,常涉及論功定次的原則,體現了“功閥”概念的應用背景,即根據功勞大小确定封賞等級和位次。
- 《宋史·職官志》等: 在記載官職、勳爵授予制度時,常隱含“功閥”作為評定依據。例如,官員升遷、勳爵授予需考察其“功閥”,即過往的功勞記錄和等級。
- 引申用法: 有時也直接指代憑借功勞而獲得的地位或門第,即“功勳門閥”。這層含義強調了功勞是進入特定社會階層(閥閱)的途徑。
總結釋義:
“功閥”指評定功勞大小、劃分功勞等級的界限或标準。它是古代論功行賞制度中的核心概念,用于确定個人或群體因功績而應獲得的封賞、官職、勳爵等的高低序列。引申義可指憑借功勳建立的門第或地位。
引用參考:
- 釋義核心依據《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版)對“功”和“閥”的訓釋及“功閥”詞條的歸納。
- 典籍背景與用例參考《辭源》(商務印書館,第三版)及《史記》、《宋史》等原始文獻中關于功臣評定、封賞制度的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
“功閥”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gōng fá,其核心含義為功勞。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功閥”由“功”和“閥”兩字組成:
- 功:指勞績、成就,如“功勳”“功績”;
- 閥:原指世家門第(如“門閥”),後引申為權勢集團或關鍵控制者(如“閥門”),此處與“功”結合,強調功勞的顯赫性或責任主體。
二、詳細解析
-
核心含義
指個人或團體在事務中承擔主要責任、作出重要貢獻的功勞。例如:“功閥也既如彼,其制作也又如此”(唐·鄭亞《李衛公會昌一品集序》)。
-
使用場景
- 褒義:贊美某人在項目中的關鍵作用,如“報主功閥”(清·孔尚任《桃花扇·選優》)。
- 中性/貶義:可指獨攬權力者,如“第其功閥,書其歲月”(宋·蘇轼《上皇帝書》)。
三、曆史用例
古代文獻中,“功閥”多用于記錄功勳或評價貢獻,例如:
- 唐代鄭亞用“功閥”描述李德裕的政績;
- 清代孔尚任在戲劇中借“功閥”表達臣子對君主的效忠。
四、總結
“功閥”一詞兼具“功勞”的直義與“責任主體”的引申義,需結合語境理解。其用法多見于古代文獻,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
别人正在浏覽...
案舉白丁俗客百需抱告背畔鞭撻避去谄上抑下承引玼颣搭腳手架道擾大肆宣傳調匙地螾廢閣飛跨飛行員鳳茸烽燹凫亹羹沸哽恸更休瑰聞紅蕤枕環钏幻渺胡孫進氣記言屦校據虛抗烈科懲空相臨飨流水簿默寓婥約螃蟹彊彊清管衢歌榮養肉杌弱累三率贍舉屍官十谒朱門九不開爽德水澆蓮提包吳三桂烏蘇裡江烏台使君下回分解香附子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