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屦校的意思、屦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屦校的解釋

謂戴上腳鐐。《易·噬嗑》:“屨校滅趾,無咎。” 王弼 注:“屨,貫也。” 孔穎達 疏:“屨,謂著而屨踐也;校,謂所施之械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屦校”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字形、典籍用例及曆史文化背景綜合闡釋,具體解析如下:


一、字義溯源

  1. “屦”(jù)

    本義指用麻、葛等制成的單底鞋,後泛指鞋子。《說文解字·履部》:“屦,履也。” 在“屦校”中引申為“穿戴”動作,強調施加于足部的刑具。

  2. “校”(jiào)

    原指木制刑具,特指束縛足部的桎梏。《周易·噬嗑》鄭玄注:“校,木械也,若今之枷。” 後泛指拘束犯人的器械。


二、詞彙釋義

屦校

指為罪犯戴上腳鐐一類的刑具,屬古代輕刑之一,象征懲戒而非重罰。


三、文化引申

  1. 法律象征

    體現先秦“明德慎罰”思想,通過輕刑警示初犯者,如《漢書·刑法志》所言“刑以懲小罪而防大患”。

  2. 成語演變

    後世凝練為“屦校滅趾”,警示小過若不修正将招緻災禍(《漢語大詞典》第7卷)。


四、權威參考

  1.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釋“校”為“木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2. 《周易正義》(唐·孔穎達)疏解“屦校”刑具功能,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本。
  3. 《周禮·司圜》鄭玄注刑具分類,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影印本。

此釋義綜合文字學、經學及法制史維度,契合古籍原意與曆史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

“屦校”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一、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屦校”指古代一種刑具,即戴上腳鐐。其中:

    • 屦(jù):原指用麻、葛等材料制成的鞋,此處引申為“貫穿、套上”。
    • 校(jiào/xiào):指木制刑具,特指腳鐐或枷鎖。《說文解字》釋為“木囚”,即束縛犯人的械具。
  2. 引申意義
    在《易經·噬嗑》中,“屦校滅趾”描述犯人戴上腳鐐後遮住腳趾,象征小懲大誡以避免更大過錯。


二、出處與用法


三、讀音與争議


四、文化意義

“屦校”反映了古代刑罰制度中的“以刑止刑”思想,通過輕刑警示初犯者,體現了儒家“慎刑”理念。

别人正在浏覽...

傲達寶刀本服本福筆枕猜燈采煤赤壁斥譴純慤辍斤刺股懸梁促轸盜馬燈事得主抖搜厄裡倪厄斯二老飛泳搞垮公共市場業務鳏窮衮疊回充簡嘿噭謈甲杖驚靁雞犬皆仙訣箓浚都均和埒材角妙離解流氓無産者緑荔枝緑茗明辨鳴珂锵玉末香内銷破帖千方百計峭發啟禱寝夢毬杖認死扣兒喪沮尚佯設儲受成疏毛數說通官五均閑冷枭将效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