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閣的意思、廢閣的詳細解釋
廢閣的解釋
亦作“ 廢格 ”。擱置而不實施。《史記·平準書》:“於是見知之法生,而廢格沮诽窮治之獄用矣。” 司馬貞 索隱:“格音閣,亦如字。”《後漢書·五行志一》:“由是傳考黃門北寺,始見廢閣。” 宋 蘇轼 《乞不給散青苗錢斛狀》:“自後因提舉官速要見功,務求多散,諷脅州縣,廢格詔書,名為情願,其實抑配。” 明 唐順之 《與顧箬溪書》:“近年稍從事於槁形灰心,究意道家之説,是以文墨之事久成廢閣。” 清 恽敬 《與宋於廷書》:“觀刺史所舉, 九江 尚敢廢閣,殆倚聲望傲然為之,緻積愆過而已。”
詞語分解
- 廢的解釋 廢 (廢) è 停止,不再使用:廢弛(應該施行而不施行)。廢除。廢黜(罷免,革除)。廢帝(被廢黜的皇帝)。廢棄。廢止。廢置。因噎廢食。 沒有用的,失去效用的:廢話。廢品。廢墟(受到破壞之後變成荒蕪的地
- 閣的解釋 閣 (閣) é 類似樓房的建築物,供遠眺、遊憩、藏書和供佛之用:樓閣。滕王閣。閣下(對人的敬稱,意謂不敢直指其人,故呼在其閣下的侍從者而告之;現代多用于外交場合)。 特指女子的卧房:閨閣。出閣(出嫁)
網絡擴展解釋
“廢閣”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 拼音:fèi gé
- 核心詞義:
- 擱置不實施(動詞):指對法令、诏書等故意拖延或不予執行。
- 廢棄的官署/官員(名詞):比喻被罷黜的官員或荒廢的官府建築。
二、詳細解釋
1.動詞用法(擱置不實施)
- 曆史背景:
該詞最早見于《史記·平準書》,指漢代“廢格”罪名,即臣民阻撓或拒不執行皇帝诏令,屬重罪。
- 文獻例證:
- 《後漢書》提到“傳考黃門北寺,始見廢閣”,描述诏令被擱置的情形。
- 蘇轼《乞不給散青苗錢斛狀》中批評官員“廢格诏書”,即違背政策強制攤派。
2.名詞用法(廢棄的官署/人物)
- 典故來源:
源自《晉書·杜預傳》,晉代宰相杜預被廢黜後,其府邸淪為廢閣,後引申為被忽視的人或事物。
- 引申意義:
可形容政治失勢者,或指代荒廢的建築,如明代唐順之《與顧箬溪書》中“文墨之事久成廢閣”。
三、關聯辨析
- “廢閣”與“廢格”:
二者為通假關系,“格”通“閣”,均表“擱置”義,但“廢格”更側重法律罪名屬性。
- 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化表達。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案例,可參考《史記》《後漢書》等文獻原文,或查閱《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網絡擴展解釋二
廢閣(fèi gé)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廢字的部首是廣,閣字的部首是阝。廢字的筆畫數為5畫,閣字的筆畫數為10畫。
廢閣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文人的創作,形容某個建築物已經廢棄不用,或修建的閣樓已經廢棄不再使用。在現代漢語中,廢閣通常用來比喻某個事物已經過時或不再被人關注。
在繁體字中,廢字和閣字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廢字的古代寫法為廢,閣字的古代寫法為閣。古代的文字形狀更加繁複,一筆一畫的安排也有所不同。
以下是廢閣在句子中的例句:
1. 這座古廟已經變成了一座廢閣。
2. 隨着科技的發展,很多傳統的工藝已經成為了廢閣。
廢閣的組詞主要靠前後搭配,例如廢閣樓、廢閣舍、廢閣宅等。它的近義詞可以是廢舊、廢棄等詞語,反義詞可以是修整、使用等。
希望以上回答可以滿足你的需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