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德。《書·盤庚》:“故有爽德,自上其罰汝。” 蔡沉 集傳:“爽,失也。故汝有失德,自上其罰汝。” 孫星衍 疏:“爽者,《釋言》雲:差也,忒也。言汝今有差忒之行,先後自上其罰汝。”《國語·周語上》:“昔 昭王 娶於 房 ,曰 房後 ,實有爽德。” 韋昭 注:“爽,貳也。” 南朝 宋 鮑照 《河清頌》:“昔在爽德,王風不昌。”
“爽德”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多個文獻中均有記載,以下為詳細解釋:
“爽德”指失德、德行有缺失,其中“爽”意為“差失、違背”()。該詞多用于批評人或政權在道德上的偏差,帶有貶義色彩。
《尚書·盤庚》
原文提到:“故有爽德,自上其罰汝。”
蔡沉集傳注釋:“爽,失也”,即德行缺失會招緻懲罰。
《國語·周語上》
記載周昭王娶房後之事:“實有爽德。”
韋昭注:“爽,貳也”,指德行不專或背離正道。
南朝鮑照《河清頌》
文中“昔在爽德,王風不昌”一句,借古諷今,暗指統治者失德導緻國家衰敗。
“爽德”是古代對德行缺失的典型表述,常見于經典文獻與史評。需注意其與現代漢語“爽快”“直爽”中的“爽”含義截然不同。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尚書》《國語》等原典及曆代注釋。
爽德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形容人的品德高尚、行為正直、清廉自持,具有積極向上的意義。
爽字的部首是爻,由9畫構成。德字的部首是彳,由7畫構成。
《爽德》一詞起源于古代中國儒家文化,是儒家思想中的一種價值觀。在儒家經典中,強調人應當追求道德的正直,以成為一個愛國、忠誠、有德行的人。
《爽德》在繁體字中的書寫形式為「爽德」。
在古時候,爽字的寫法比現代稍有不同,右邊有一個「」的形狀。德字的寫法與現代相同。
他始終保持着正直的品德,是一個真正的爽德之人。
爽德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各種搭配,如:爽德風采、爽德品行、爽德之舉等。
正直、廉潔、高尚、忠誠。
敗德、邪惡、無恥、丑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