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玄宗時﹐有黃?兒矮陋而頗機慧﹐帝常憑之以行﹐號曰"肉杌"。見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語資》。
“肉杌”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詞語,具體釋義如下:
詞義解析:
來源與典故
該詞出自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語資》,記載唐玄宗時期,有一名叫黃?兒的侍從,因身材矮小但機敏聰慧,常被玄宗當作倚靠行走的支撐物,故得綽號“肉杌”。
字義拆分
文化背景
這一稱呼反映了古代宮廷中帝王與近侍的親密關系,以及通過诙諧方式描述人物特征的表達習慣。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見,主要用于研究唐代文獻或曆史語境時提及。其生僻性導緻普通詞典收錄較少,需結合《酉陽雜俎》等古籍理解。
肉杌,指的是一種傳統的用于制作肉制品的木制工具。它呈長方形,上方平坦,下方有四條腳。人們可以把需要加工的肉放在肉杌上,用刀将肉條剁碎。
肉杌的部首是⺼,它是将肉制品與它們的加工工具相關聯的部首。肉杌的筆畫數為9畫。
肉杌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是從古文中演變而來的。在古代,人們還沒有像現在這樣的高科技設備來加工肉制品。因此,他們需要使用手工工具,如肉杌,來幫助他們。
在繁體中,肉杌的寫法為「肉杓」,杓和杌的形狀非常相似,所以在繁體中使用了「杓」來代替「杌」。
在古代漢字中,肉杌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我無法提供确切的古代漢字寫法,因為這種信息可能已經失傳。
1. 他拿起肉杌,開始将豬肉剁成碎肉。
2. 她的廚房裡放着一個古老的肉杌,用于傳統食譜的制作。
街杌、杌子、杌座、杌上、杌面
肉砧、砧闆、菜闆
電動切肉機、加工機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