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佛教語。假象;幻象。《思益經·菩薩無二品》:“若有所盡,不名漏盡,知諸漏空相,隨如是知,名為漏盡。” 金 王若虛 《文辨一》:“既乃破之以空相之説,而以為不必存。” 蘇曼殊 《本事詩》之十:“九年面壁成空相,持錫歸來悔晤卿。”
(2).指真空的本體。《心經》:“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浄,不增不減。”
(3).複姓。 商 後有 空相氏 。見《通志·氏族五》。
“空相”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主要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解釋:
在佛教中,“空相”指一切現象(諸法)的本質為空性,即沒有獨立、不變的自性。這一概念強調世間萬物的存在依賴于因緣和合,并非真實不變。例如:
作為普通詞語,“空相”可形容虛假的外表或缺乏實質内容的現象。例如:
“空相”的核心内涵源于佛教哲學,強調萬物本質的空性;在漢語中則演化為對虛假表象的批判。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含義。
《空相》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多個意思。通常用來描述某人或某事在行為上沒有依據、缺乏實際内容或沒有真實意義。
《空相》這個詞由"穴"和"目"兩個部首組成。穴部表示人物或物體沒有實際内容,目部表示與目光相關的概念。《空相》的總筆畫為8。
《空相》一詞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是由中國人自創的詞語。在繁體字中,空相被寫作「空相」。
根據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空相可以寫作「空象」。其中,“象”在古代漢字中表示形象、樣子。因此,空象與現代的空相有着相同的意義。
1. 他的言辭虛無,毫無空相可言。
2. 這個項目充滿了空相,沒有實際的進展。
3. 他的承諾毫無空相,一言一行都十分切實可行。
空洞、空虛、虛無、無物、形同虛設
虛假、虛幻、虛無缥缈
實際、真實、切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