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無所憑依。《管子·兵法》:“善者之為兵也,使敵若據虛,若搏景。” 石一參 今诠:“據虛,使敵人失其所據也。”
“據虛”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據虛”的核心含義為“無所憑依”,指缺乏實際的依托或根基。該詞常用于描述事物或策略的“空虛”狀态。
“善者之為兵也,使敵若據虛,若搏景。”
石一參對此注解為:“據虛,使敵人失其所據也。”
意為通過戰術讓敵人失去原有的依托,陷入被動。
部分現代詞典(如)提出“據虛”可理解為“根據虛假信息判斷”,但此釋義未見于權威古籍或主流文獻,可能是現代引申義或誤讀,需結合具體語境謹慎使用。
場景 | 含義 | 示例 |
---|---|---|
兵法/策略 | 使敵人失去依托的戰術狀态 | “善戰者據虛以制敵。” |
哲學/文學 | 形容空虛、無根基的狀态 | “浮生若夢,終歸據虛。” |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管子》原文及曆代注疏(如、5)。
《據虛》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人的行為、言語謙虛、不自誇的特質。
《據虛》的部首是虍(hū),由丨、一、 二、一共四畫組成。
《據虛》源自于中國古代的典籍《尚書·洪範》。在書中,據虛被用來形容君主的态度謙虛、不自負,倡導君主以身作則,以謙虛的态度來治理天下。
《據虛》在繁體漢字中的寫法為「據虛」。
在古代,虛字的形狀與現在稍有不同。其上方有一圓點,表示虛空。而據字則保持與現代漢字一緻。
他謙虛地接受了大家的誇獎,展現了他的《據虛》風範。
根據虛拟、虛心、據理力争。
虛心、謙遜、謙和
自負、驕傲、自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