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莎草的塊根。中醫入藥,有健胃、鎮痛和調經*********。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三·莎草香附子》:“《别録》止雲莎草,不言用苗用根。後世皆用其根,名香附子,而不知莎草之名也……其根相附連續而生,可以合香,故謂之香附子。上古謂之雀頭香。按《江表傳》, 魏文帝 遣使於 吳 求雀頭香,即此。”參見“ 香莎 ”。
香附子是一種具有重要藥用價值的植物,以下從多個維度詳細解釋其含義:
香附子學名為Cyperus rotundus L.,屬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莖稈直立,高15-95厘米,呈銳二棱狀,基部為塊莖狀;葉片寬2-5毫米,短于莖稈,葉鞘常裂成纖維狀;夏季開花,小穗線形,具8-28朵花。根莖呈紡錘形,因“根相附連續而生,可合香”而得名。
核心功效
香附子以根莖入藥,具有疏肝解郁、調經止痛、理氣寬中的作用。主治肝郁氣滞引起的胸脅脹痛、月經不調、痛經、乳房脹痛等,被譽為“氣病之總司,女科之主帥”(《本草綱目》)。
臨床應用
香附子在古代文獻中早有記載,如《别錄》稱其為“莎草”,《江表傳》提及“魏文帝求雀頭香”即此物。别稱包括莎草、雷公頭、香頭草、雀頭香等。
香附子適應性強,常生長于潮濕田間,是難以清除的雜草,可能影響農作物生長,但其藥用價值顯著。
以上内容綜合了植物學、醫學文獻及現代研究,如需具體藥方或更多形态特征,可參考《本草綱目》《滇南本草》等古籍或專業醫學資料。
《香附子》是一個漢字詞組,意思是指一種植物,名為附子,具有香氣。
《香附子》的部首是⺡(灬),總共有10個筆畫。
《香附子》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醫藥文獻。附子是一種珍貴中藥材,因其具有獨特的香氣,并且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所以得名為香附子。
《香附子》的繁體字為「香附子」。
在古代,「附子」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常見的寫法包括「躉」、「附屬」等。
1. 這種藥材可以炮制成香附子粉。
2. 他使用香附子制作了一種獨特的香氛。
1. 香草附子
2. 香氣附子
1. 臭附子
2. 芳香附子
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