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缺點,毛病。《資治通鑒·唐昭宗景福二年》:“小有玼纇,衆皆指之。” 胡三省 注:“玉病曰玼,絲節曰纇。”
“玼颣”是一個較為罕見的詞語,目前未找到權威文獻或常用詞典的收錄記錄。根據漢字構成和古漢語用法,可嘗試拆解分析如下:
玼(讀音:cī):
從“玉”,“此”聲,本義指玉的斑點或瑕疵。例如《說文解字》釋為“玉色鮮白,玼則瑕也”,即玉色潔白中的雜色斑點。
其他讀音:也可讀作“cǐ”,如《詩經》中“玼兮玼兮,其之翟也”,形容服飾鮮亮。
颣(讀音:lèi):
從“頁”(與頭部相關),“累”聲,本義為絲線上的疙瘩,引申為缺點、毛病。如《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忿颣無期”,指怨恨的瑕疵難以消除。
“玼颣”可能為合成詞,結合兩字本義,可理解為“玉石上的瑕疵”或泛指事物中的缺陷。古漢語中類似結構常見于典籍,如“瑕颣”(瑕疵)、“纇疵”(缺點)等,但“玼颣”未見明确用例。
若為古籍或特定文本中的詞彙,需結合上下文進一步考證;若為現代生造詞,可能屬于文學創作中的個性化表達,需作者明确釋義。
建議通過《漢語大詞典》《故訓彙纂》等工具書或聯繫專業文獻核實具體出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