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亢激烈。《晉書·周處周訪等傳贊》:“ 孟威 抗烈,心存舊主。”《魏書·崔光韶傳》:“ 光韶 性嚴毅,聲韻抗烈,與人平談,常若震厲。” 唐 吳兢 《貞觀政要·任賢》:“ 世南 雖容貌懦弱,如不勝衣,而志性抗烈,每論及古先帝王為政得失,必存規諷,多所補益。” 清 吳偉業 《梅村詩話》:“ 錢宗伯 為詩哭之,得百二十韻。其序《浩氣吟》,文辭抗烈,絶可傳。”
“抗烈”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種主要含義,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晉書》《魏書》等原始文獻,或參考漢典等專業辭書。
《抗烈》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抵抗殘暴的統治、奮起反抗暴力。這個詞語一般用來描述人們為了保護自己的權益和尊嚴,勇敢地對抗不公平、不正義的行為。
《抗烈》這個詞由“扌”部和“列”部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扌”,表示人手的形狀;拆分筆畫是7畫。
《抗烈》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封建社會中,統治者常常殘暴壓迫人民,剝奪他們的權益和尊嚴。因此,一些勇敢正義的人們以“抗烈”來表達他們反抗不平等待遇的決心。
《抗烈》的繁體字為「抗烈」,兩個字的形狀和構造與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結構稍微複雜。
在古代,「抗烈」這個詞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但基本結構和意義相同。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和形态可能略有差異。
1. 為了************權益,人們不得不抗烈反抗殘暴統治。
2. 勇敢的少年毫不猶豫地加入了起義隊伍,向不公平抗烈。
3. 電影中的主人公在一個極度腐敗的社會中抗烈,最終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現狀。
組詞:抗暴、抗擊、抗議、烈士、烈火
近義詞:反抗、抵抗、反折、奮起
反義詞:投降、順從、屈服、妥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