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orm school;school for juvenile delinquents] 過去指半工半讀學校,現多指監管并改造犯罪青少年的教養機構
教育、挽救、改造失足青少年的學校。《1980年中國百科年鑒》:“舉辦工讀學校,實行在黨委統一領導下,以*********門為主,共青團,公6*安部門積極配合,有關方面大力支持的原則。辦學方針是‘挽救孩子,培育人才’,堅持以正面教育為主,既抓思想教育,又抓文化知識的學習。”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工讀學校漢語 快速查詢。
工讀學校是一種特殊教育機構,主要針對有違法、輕微犯罪行為或品行偏常的未成年人進行教育矯治。以下是綜合多來源信息的詳細解釋:
定義與性質
工讀學校以教育挽救為核心,通過半工半讀形式,将理論教學與職業技能培養結合。它不屬于行政處罰或刑事處罰,而是普通教育中的特殊形式,旨在幫助青少年回歸正軌。
接收對象
主要面向13-17歲有嚴重不良行為但未達到犯罪程度的未成年人,例如被常規學校退學或認為不宜留校的學生。入學需經教育部門、共青團和公安機關聯合審批,并征得家長同意。
教育與管理
曆史與争議
工讀學校創建于20世紀50年代,初衷是防控青少年犯罪。部分專家認為其可能因“貼标籤”導緻心理傷害,但也肯定其對矯治不良行為的必要性。
後續發展
學生畢業後可繼續升學、參軍或就業,且政策明确要求不歧視其工讀經曆。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政策細節,可參考、6、7等來源。
工讀學校是指一種提供學生學習和實踐相關工作技能的教育機構。在工讀學校中,學生不僅會接受普通學校的學科教育,還會參與各種實踐工作,如農業、手工藝、餐飲等。這種綜合性的教育形式旨在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工讀學校的拆分部首是工(gong)和學(xue),分别表示工作和學習。工的部首是工字旁,學的部首是子字底。工的筆畫數為5,學的筆畫數為8。
工讀學校一詞來源于“工讀”和“學校”兩個詞的組合。工讀是指學生兼任工作的行為,學校則指提供教育的機構。結合在一起,工讀學校即指學生在學校期間參與工作的教育機構。
工讀學校的繁體字為「工讀學校」。
在古時候,工讀學校的漢字寫法并不完全相同。以"讀"字為例,古時稱為"竹",所以古時的工讀學校可能會被寫作「工竹學校」。
1. 她在工讀學校學到了許多實際技能。
2. 工讀學校的學生需要平衡學術和工作的時間。
3. 工讀學校在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1. 工讀生:指在工讀學校中學習和工作的學生。
2. 工讀計劃:指為提供學生工讀機會而制定的計劃或政策。
3. 工讀經曆:指學生在工讀學校中所經曆的學習和工作過程。
1. 實踐學校
2. 勞作學校
3. 實習學校
傳統學校
普通學校
純學習學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