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疊毀的意思、疊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疊毀的解釋

(1).古宗廟制度。天子設七廟供奉七代祖先,諸侯設五廟供奉五代祖先。其中始封之君、開國帝王之廟。世世不毀,馀則親過高祖而毀其廟,遷其神主于太廟中。親廟依次而毀,故稱“疊毀”。《漢書·韋玄成傳》:“《禮》,王者始受命,諸侯始封之君,皆為太祖。以下,五廟而疊毀,毀廟之主臧乎太祖…… 周 之所以七廟者,以 後稷 始封, 文王 、 武王 受命而王,是以三廟不毀,與親廟四而七。非有 後稷 始封, 文 武 受命之功者,皆當親盡而毀。”《宋書·禮志四》:“是以六宗之辯,舛於兼儒;疊毀之論,亂於羣學。” 唐 顔真卿 《論元皇帝祧遷狀》:“故歷代儒者制疊毀之禮,皆親盡宜毀。”

(2).更替毀滅廢棄。 晉 陸機 《答賈長淵》詩:“降及羣後,疊毀疊興。”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疊毀”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構詞和古代禮制兩個角度解析:

一、構詞釋義

“疊”意為交替、輪流,如《說文解字》釋為“更疊也”;“毀”本義為破壞、廢除,引申為制度性撤除。組合後,“疊毀”特指古代宗廟制度中按世代順序依次廢除舊廟的行為。

二、制度背景

該詞源于周代宗廟禮制,即“天子七廟”制度。當新君主即位時,需将超出七世之外的先祖廟宇遷移或拆除,以維持宗廟總數。《漢書·韋賢傳》記載:“毀廟之主,臧乎太祖,五年而再殷祭,言壹禘壹祫也”,印證了“親盡而疊毀”的規則。

三、文獻應用實例

  1. 禮儀典籍:漢代《白虎通義·宗廟》載“周以後稷、文、武特七廟,後稷為始,與祖廟而七,非有後稷始封,文武受命之功,親盡而疊毀”,明确其制度内涵。
  2. 曆史演變:唐代杜佑《通典·禮典》詳述魏晉時期對疊毀禮的争議,反映該制度在曆代的實踐與調整。

此詞現多用于曆史學研究,特指中國古代宗法制度中的廟制輪替規則。

網絡擴展解釋

“疊毀”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包含兩層含義,以下結合權威資料進行解釋:

一、古宗廟制度

  1. 核心概念
    指古代天子與諸侯宗廟的設立與更替規則。天子設七廟供奉七代祖先,諸侯設五廟供奉五代祖先。其中,始封之君(開國君主)的廟宇永不拆除,稱為“不祧之祖”;其餘祖先的廟宇則根據親緣關系遠近依次毀棄,神主牌位遷入太廟集中供奉。例如:

    • 天子廟制:七廟中,除太祖廟外,其他六廟按親盡原則依次“疊毀”。
    • 諸侯廟制:五廟中同理,僅保留始封之廟,其餘四廟隨世代更替毀棄。
  2. 曆史依據
    該制度在《漢書·韋玄成傳》《宋書·禮志》等古籍中有明确記載,強調“親盡而毀”的原則,即超過高祖(四代祖先)後需毀廟遷主。


二、更替毀滅

在廣義語境中,“疊毀”也可表示交替性的毀滅或廢棄。例如晉代陸機《答賈長淵》詩中的“疊毀疊興”,即指王朝興衰更替的過程。


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邊衛比要不曉事稱許楚剝出邊垂暮之年觸突丁冊訂錢滴水成冰段位斷月獨鹄蕃衛凡猥分宜軌轍歸真反璞黑人禾麥槐衮昏擾奸暴祲沴進履圯橋絕招,絕招兒,絕着課料釦砌枯榮厘理懰栗六枳謾好馬咽車阗鳴呼鈉燈飄洋鋪搭悭錢淺數前頭囚攮的三花樹纔待身地省頭香畬菑雙魚洗疏辣辣書尾損上益下天目山透碧霄吐喽逶迤退食五祖絃索跣行席門蓬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