鮎魚上竹竿的意思、鮎魚上竹竿的詳細解釋
鮎魚上竹竿的解釋
俗說鲇魚能上竹竿,但鲇魚黏滑無鱗,爬竿畢竟困難。後因以“鮎魚上竹竿”比喻上升艱難。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二:“ 梅聖俞 以詩知名,三十年終不得一館職。晚年奉召修《唐書》,書成未奏而卒,士大夫莫不歎惜。其初受勑修《唐書》,語其妻 刁 氏曰:‘吾之修書,可謂猢猻入布袋矣。’ 刁氏 對曰:‘君於仕宦,亦何異鮎魚上竹竿耶!’聞者皆以為善對。” 清 趙翼 《七十自述》詩之七:“寸寸鮎魚上竹竿,生平一第最艱難。”
詞語分解
- 鮎魚的解釋 魚綱,鲇科。身體表面多黏液,無鱗,背部蒼黑色,腹部白色;體長,前端平扁,後部側扁,頭扁口闊,上下颌有四根須,尾圓而短,不分叉,背鳍小,臀鳍與尾鳍相連。生活在河湖池沼等處,白晝潛伏水底泥中,夜晚出來活動
- 竹竿的解釋 .砍下來的削去枝葉的竹子。《詩·衛風·竹竿》:“籊籊竹竿,以釣于 淇 。”《後漢書·方術傳下·左慈》:“﹝ 慈 ﹞因求銅盤貯水,以竹竿餌釣於盤中,須臾引一鱸魚出。” 唐 孟浩然 《岘潭作》詩:“試垂
網絡擴展解釋
“鮎魚上竹竿”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比喻上升或晉升的過程極其艱難,如同鲇魚試圖攀爬光滑的竹竿一般困難。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 字面比喻:鲇魚體表黏滑且無鱗,難以附着竹竿,因此“上竹竿”這一行為本身充滿挑戰。成語借此形容人在仕途、事業或目标實現中遭遇的艱難困境。
出處與典故
- 該成語最早見于宋代歐陽修《歸田錄》中的一則對話:
梅聖俞(梅堯臣)晚年奉命修撰《唐書》,自嘲如同“猢狲入布袋”(受束縛),其妻刁氏則回應:“君於仕宦,亦何異鮎魚上竹竿耶!”。
此處以鲇魚攀竹竿的困難,暗喻梅聖俞仕途坎坷、晉升不易。
延伸解讀
- 上升艱難:主流解釋強調“難以攀升”,多用于描述個人在職場、學業等領域的努力與阻力。
- 進退矛盾:部分文獻(如《爾雅翼》)提到鲇魚“善登竹”卻因習性導緻“愈高遠而未止”,衍生出“本想前進反而後退”的辯證含義,但此用法較少見。
使用場景
- 客觀描述困境:如“他在公司多年,卻如鮎魚上竹竿,始終難獲晉升。”
- 自嘲或勸誡:提醒他人目标過高可能徒增壓力,需量力而行。
近義與關聯表達
- 近義詞:逆水行舟、寸步難行
- 反義詞:平步青雲、扶搖直上
- 關聯成語:鲇魚緣竹竿(強調依賴外力)、鯉魚躍龍門(對比成功與失敗)。
注意事項
- 部分解釋(如“超出常規”)存在偏差,需結合權威來源理解。
- 實際使用中,建議優先采用“上升艱難”的核心釋義,避免歧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歸田錄》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鮎魚上竹竿的意思
《鮎魚上竹竿》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做事情得心應手,毫不費力。比喻事情順利、輕松自然。
拆分部首和筆畫
《鮎魚上竹竿》的拆分部首是魚(魚)和竹。它們的筆畫數量分别為11畫和6畫。
來源
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紅樓夢》一書中。它出現在作品中形容賈母的家教之道:“這賈母教導孫子女,使他們飲食起居,寬洪大度,作中體用事,合人情理,疏煦敷裕,如同人家摘鲇魚微紅小鳥。”後來,這個成語逐漸被廣泛使用。
繁體
繁體字表示《鮎魚上竹竿》的寫法為:鮎魚上竹竿。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是整體的意義和寫法差别不大。
例句
1. 他在工作上像鮎魚上竹竿一樣,輕松處理各種問題。
2. 她學習起來就像鮎魚上竹竿,輕松獲得了高分。
組詞
類似"鮎魚上竹竿"的成語有:柳暗花明、任重道遠、蔚為大觀。
近義詞
類似"鮎魚上竹竿"的近義詞有:輕車熟路、如魚得水、信手拈來。
反義詞
類似"鮎魚上竹竿"的反義詞有:手忙腳亂、舉步維艱、困難重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