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鮎魚上竹竿的意思、鮎魚上竹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鮎魚上竹竿的解釋

俗說鲇魚能上竹竿,但鲇魚黏滑無鱗,爬竿畢竟困難。後因以“鮎魚上竹竿”比喻上升艱難。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二:“ 梅聖俞 以詩知名,三十年終不得一館職。晚年奉召修《唐書》,書成未奏而卒,士大夫莫不歎惜。其初受勑修《唐書》,語其妻 刁 氏曰:‘吾之修書,可謂猢猻入布袋矣。’ 刁氏 對曰:‘君於仕宦,亦何異鮎魚上竹竿耶!’聞者皆以為善對。” 清 趙翼 《七十自述》詩之七:“寸寸鮎魚上竹竿,生平一第最艱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鮎魚上竹竿”是漢語中一個形象生動的俗語,其字面意思指鲇魚身體滑膩且竹竿表面光滑,兩者難以附着,常用來比喻事情難以推進或目标難以達成。該表達源自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對生活現象的觀察,現多用于口語和文學創作中,強調事物發展受阻的狀态。

從語義結構分析,“鮎魚”的生理特征與“竹竿”的物理特性形成矛盾組合:鲇魚體表黏液分泌導緻附着力差,竹竿的圓柱形構造缺乏着力點,二者的結合在力學層面形成天然的矛盾關系。這種矛盾延伸至社會學層面,常被借喻人際關系中的溝通障礙或事業發展中的瓶頸現象。

《漢語成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記載該俗語可追溯至宋代農事文獻,最初形容農具使用時的操作困難,後經文人引申拓展為哲理表達。明清小說《醒世姻緣傳》第四十六回即有“正如鲇魚上竹竿,越爬越溜”的文學化運用,生動刻畫人物處境的進退維谷。

現代語言學研究中,北京大學《漢語俗語語料庫》将其歸類為“矛盾型比喻”,認為該表達通過生物特性與物具特性的對立,構建出獨特的認知圖式。相較于同類俗語“逆水行舟”,其特殊性在于強調客觀條件制約而非主觀努力程度,更適用于描述受環境限制的被動狀态。

網絡擴展解釋

“鮎魚上竹竿”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比喻上升或晉升的過程極其艱難,如同鲇魚試圖攀爬光滑的竹竿一般困難。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出處與典故


延伸解讀

  1. 上升艱難:主流解釋強調“難以攀升”,多用于描述個人在職場、學業等領域的努力與阻力。
  2. 進退矛盾:部分文獻(如《爾雅翼》)提到鲇魚“善登竹”卻因習性導緻“愈高遠而未止”,衍生出“本想前進反而後退”的辯證含義,但此用法較少見。

使用場景


近義與關聯表達


注意事項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歸田錄》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别人正在浏覽...

案辨拜義雹車臂彎播糈補救慘怖策度齒輪傳動丑小鴨撢持掉隊谛味洞了多年繁匿蜚鸓分送膚皮潦草攻說鈎陳過賬蒿豬戶側胡擄忙亂禍釁毽兒檢禦界沙雞林賈金箴峻彥勑勒兩妃連牆接棟裂裳裹足領會流連路斃率順毛坯房拗峭毆曳芡粉朅伽啓途绮雲取勘忍得住仁子三山股私阿貪黑塔座突頭突腦烏鞘嶺物曲綫毯下水惜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