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驅略:驅掠。《後漢書·順帝紀》:“ 武都 塞上屯 羌 及外 羌 攻破屯官,驅略人畜。”《宋書·沉慶之傳》:“焚燒城内倉儲及廨舍蕩盡,并驅略降戶,屯據 白陽山 。”《續資治通鑒·宋太祖乾德二年》:“帝諭行營所至,毋得焚蕩廬舍,驅略吏民,開發邱墳。”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三編第八章第二節:“ 義熙 五年(公元409年)二月, 南燕 兵大掠 淮 北,驅略千馀家,并且俘虜了 東晉 的 陽平 太守和 濟南 太守。”
敺略:驅趕搶劫。《漢書·晁錯傳》:“臣聞 漢 興以來, 胡 虜數入邊地,小入則小利,大入則大利; 高後 時再入 隴西 ,攻城屠邑,敺略畜産。” 顔師古 注:“敺與驅同。”
“驅略”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驅趕并掠奪,常見于曆史文獻中描述戰争或沖突中的劫掠行為。以下從多個角度展開解釋:
如需深入考據,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後漢書》《宋書》等原始史料,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驅略是一個漢字詞語,由“驅”和“略”兩個部分構成。
“驅”是由馬與者組成的部首,表示與馬有關的事物。它是一個三筆字,筆畫順序是從上到下、從左到右。
“略”是由田字底和各字在田字中間分化而來的部首,表示摘要、概述或者扼要的意思。它是一個四筆字,筆畫順序是從上到下、從左到右。
驅略這個詞來源于古漢語,最早出現在《周易·複卦》中。驅略主要指通過動員、調動、驅使等手段來使人或者事物按照自己的意圖行動。
在繁體字中,驅略的寫法是「驅略」。
在古時候,驅略的漢字寫法與現在略有不同。其中,“驅”的古代寫法是“㊣”,而“略”的古代寫法是由田字加一個小點(點付略)。
以下是一個關于驅略的例句:“領導者需要善于驅略團隊,使每個人發揮所長,達到團隊的最佳表現。”
與驅略相關的組詞有:驅使、驅趕、戰略、摘略等。
驅略的近義詞包括:驅使、調動、操控。
驅略的反義詞包括:仁慈、寬容、放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