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驚慄的意思、驚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驚慄的解釋

猶驚戰。 南朝 宋 鮑照 《從庾中郎遊園山石室》詩:“沉空絶景聲,崩危坐驚慄。” 明 葉盛 《水東日記·蔣司訓》:“‘頃見郡中新刻《忠經》,大非是, 馬融 何如人,其言何可經也?’衆為之驚慄。” 秦牧 《藝海拾貝·<畫蛋·練功>》:“以後畫起圓圈來,信筆一揮,就像用圓規畫成一樣,‘令人看見驚慄’。”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驚慄”(jīng lì)是一個書面用語,含義為因恐懼、震驚而戰栗發抖,帶有較強的情緒沖擊感。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因外界刺激(如危險、震撼的場景或事件)産生的強烈恐懼感,伴隨身體不由自主的顫抖,如“令人驚慄”。其核心含義與“驚戰”相近,強調心理與生理的雙重反應。

  2. 引證與用法

    • 古代文學:南朝鮑照在《從庾中郎遊園山石室》中用“崩危坐驚慄”形容面對險峻山石的震撼與恐慌。
    • 曆史文獻:明代葉盛記載時人因質疑《忠經》權威性而“衆為之驚慄”,體現對權威崩塌的驚懼。
    • 現代用例:秦牧在《藝海拾貝》中描述繪畫技藝高超到“令人看見驚慄”,突顯技藝帶來的震撼感。
  3. 近義詞與辨析
    近義詞包括“戰栗”“驚恐”“駭然”等,但“驚慄”更側重瞬間的強烈震撼,且多用于書面語境。口語中常用“吓到發抖”“毛骨悚然”等替代。

  4. 現代使用場景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文學創作、曆史叙述或特定修辭中,如懸疑小說、藝術評論等,用以渲染緊張氛圍或突出情感沖擊。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參考古籍或現當代文學作品。

網絡擴展解釋二

驚慄

“驚慄”是一個表示恐懼、震驚、害怕等情緒的詞語。它拆分的部首是“忄”和“若”,共有10畫,是一個比較複雜的漢字。

“驚慄”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漢語。它的繁體字形為“驚慄”,從字面上看,它有着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在古代,人們用繁體字來表示這個詞。

古時候漢字寫法中,“驚慄”的字形和現代略有不同。最早的寫法是“驚膦”,膦是表示胸部的意思,意味着心髒突然收縮,産生恐懼感。後來逐漸演變為現在的寫法。

以下是一些使用“驚慄”的例句:

1. 他聽到窗外傳來的驚慄的聲音,吓得心髒差點停止跳動。

2. 電影給觀衆帶來了很大的驚慄感,大家不禁捂住了自己的雙眼。

組詞:

驚恐、吓人、害怕

近義詞:

恐懼、震驚、驚吓

反義詞:

安心、平靜、舒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