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史·劉損傳》:“ 損 同郡宗人有 劉伯龍 者,少而貧薄,及長,歷位尚書左丞、少府、 武陵 太守,貧寠尤甚。常在家慨然,召左右将營十一之方,忽見一鬼在傍撫掌大笑。 伯龍 歎曰:‘貧窮固有命,乃復為鬼所笑也。’遂止。”後因以“鬼笑”為士人貧困、生計窘迫之典。 宋 陸遊 《碌碌》詩:“安貧無鬼笑,守道有天知。” 清 丘逢甲 《重陽前數日風雨忽集慨然有悲秋之意》詩:“ 伯龍 鬼笑謀何拙,洗馬人言意始愁。”亦作“ 鬼笑人 ”、“ 鬼笑窮 ”。 宋 陸遊 《苦貧》詩:“熟思豈是天貧我,妄計還憂鬼笑人。” 宋 陸遊 《書幸》詩:“破屋頽垣鬼笑窮,暗中調護賴天公。”
“鬼笑”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成語,其解釋需結合曆史典故和文學引申:
一、基本含義
指怪異、不合常理的笑聲或情景,形容荒誕離奇的現象,常帶有令人困惑的意味。例如形容某人突然發出詭異的笑聲,或事件發展出人意料。
二、引申典故
該詞源自《南史·劉損傳》記載的故事:劉伯龍因家貧欲經商謀生,卻在籌劃時被鬼嘲笑,遂感歎“貧窮固有命,乃複為鬼所笑”。此後“鬼笑”成為形容士人貧困窘迫的典故,如宋代陸遊在《碌碌》詩中使用“安貧無鬼笑”表達清貧自守的志節。
三、文學應用
四、使用場景
需根據語境區分:描述怪異現象時用本義,涉及文人境遇或曆史典故時用引申義。例如“他的計劃荒誕如鬼笑”(本義);“書生潦倒,難免鬼笑”(引申義)。
《鬼笑》一詞通常指惡作劇、惡意嘲笑、調侃别人的行為。它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鬼字包含了“鬼”和“己”,笑字則包含了“竹”和“夭”。鬼字的部首是钅,筆畫數為10;己字的部首是己,筆畫數為3。笑字的部首是竹,筆畫數為6;夭字的部首是大,筆畫數為4。
《鬼笑》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構成了一種以幽默、諷刺、譏諷等方式戲谑他人的行為。在古代,人們常常以不同的方式表達對他人的調侃和諷刺,而這種行為被稱為“鬼笑”。在繁體字中,鬼字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隻是筆畫形狀稍有差異。
古代的《鬼笑》一詞在漢字寫法上有所區别。其寫法尚未經過規範化的演變,因此存在多種不同的寫法。有的寫為“鬼腈”,有的寫為“鬼堇”,甚至還有些寫為“鳜笑”。盡管寫法不同,但都表達了一種以嘲諷他人為樂的行為。
例句1:他一直對我進行鬼笑,讓我感到很尴尬。
例句2:别人的失敗成了他們的鬼笑對象。
組詞:鬼怪、大笑、笑容、笑聲、笑話。
近義詞:諷刺、調侃、戲谑、揶揄。
反義詞:贊美、褒獎、鼓勵、尊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