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戍役的意思、戍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戍役的解釋

(1).戍邊的軍士。《詩·小雅·采薇序》:“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衛中國。” 唐 李端 《奉送宋中丞使河源》詩:“ 東周 遣戍役,才子欲離羣。”

(2).戍守邊疆。《資治通鑒·晉惠帝太安二年》:“諸流民及戍役者多從之。太守 弓欽 遣兵讨之,不勝。” 宋 曾鞏 《福州上執政書》:“而推至於戍役之人,亦勞之以‘王事靡盬,憂我父母’,則先王之政,即人之心,莫大於此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戍役是漢語中具有曆史語義的雙音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與文獻用例兩個層面解析:

一、字義溯源 “戍”在甲骨文中象人持戈守衛之形,《說文解字》釋為“守邊也”,本指軍事防禦行為;“役”初指戍邊之事,《詩經·王風·揚之水》毛傳雲“戍,守也;役,行役之事”,後引申為強制性的勞役征發。二字合稱特指古代軍民承擔的邊防任務與勞役制度。

二、文獻釋義

  1. 軍事戍守

    《詩經·小雅·采薇序》鄭玄箋注“戍役,戍守邊疆之役”,指士卒長期駐防邊疆的軍事任務,如《漢書·晁錯傳》載“戍役如往其家,室屋皆定”。

  2. 勞役征發

    《周禮·地官·小司徒》賈公彥疏“戍謂守邊,役謂給使”,包含修築城牆、運輸軍需等強制性勞役,如《鹽鐵論·備胡》所述“戍役繁重,百姓貧耗”。

三、制度流變

據《中國軍事制度史》記載,西周時期戍役為“國人”義務,秦漢演變為更戍制與谪戍制結合,至唐代府兵制下形成定期輪換的成丁戍邊制度。此制度在《唐六典·兵部》中載有“凡戍役,歲十二月頒來歲之戍”的規範。

(釋義參考《漢語大詞典》第7冊第1013頁,《辭源》修訂本戍部條目,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中國軍事制度通史》)

網絡擴展解釋

“戍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戍邊的軍士
    指被派遣到邊疆駐守的士兵。例如《詩經·小雅·采薇序》提到“遣戍役,以守衛中國”,唐代李端詩中也有“東周遣戍役”的描述,均指代執行邊防任務的軍人。

  2. 戍守邊疆的行為
    表示駐守邊疆的軍事行動或任務。《資治通鑒》記載“諸流民及戍役者多從之”,此處“戍役”即指戍守活動。

二、延伸含義

  1. 充軍的刑罰
    部分資料提到“戍役”可引申為古代充軍流放的刑罰(如、4),但此用法較少見,且權威文獻佐證較少。

三、文學與曆史背景

“戍役”核心含義圍繞邊疆防衛,既指士兵群體,也指軍事任務,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指向。充軍刑罰的釋義需謹慎參考,建議優先依據經典文獻或權威曆史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安身為樂北風奔遯奔流摽掠比事柴輯嘲評擋死牌旦望刀敕鬥麗短小杜萊公獨坐風匣阜貨釜中生魚鹳骨腮掴搭谷田酣適好逑喝駡橫七竪八禾堂河淤宦況回旋曲火亮僭踰矜恻期年局席克盡厥職空桐爛污貨力本狸頭瓜籬陰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緑珠井名不副實抹淚揉眵莫斯科公國内丁阡隴齊大乎清朗泉貝紗櫥少甚受言梭胡天波鐵闆紅淚錄往術渦蟲猃歇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