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谟與诰。《尚書》文體名。《舊唐書·文苑傳中·齊澣》:“論駁書詔,潤色王言,皆以古義謨誥為準的,侍中 宋璟 ,中書侍郎 蘇頲 并重之。”
“谟诰”是古典文獻中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字源構成
“谟”指謀略、籌劃(如《尚書》中的“臯陶谟”),;“诰”指帝王頒布的诏令(如《尚書》中的“大诰”)。兩者均為《尚書》的文體名,用于記載君臣議政或帝王訓誡。
文獻用例
唐代《舊唐書》提到齊澣在起草诏書時,以“谟诰”為典範,表明其作為古代政治文書的權威性。
指代政令與決策
在曆史語境中,“谟诰”可泛指君主頒布的法令或高瞻遠矚的治國策略。例如,宋代文臣常引用谟诰内容以規範朝政文書。
象征智慧與規範
後世将其引申為智慧的代稱,如“以古義谟诰為準的”,強調對傳統治國方略的遵循。
現代研究中,“谟诰”多作為古典政治文化的術語,用于分析《尚書》文體特征或古代政治思想。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尚書》原文及唐代史書中的相關記載。
《谟诰》是指古代君主頒布給臣下或朝廷高層的政令、法令或聖旨。它是一種重要的命令文書,用于傳達國家政策、規章制度、賞罰措施等。
《谟诰》的部首是讠和言,拆分後的筆畫分别是16畫和11畫。
《谟诰》一詞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它最初是指君主根據自己的智慧和智謀所拟定的政策和計謀。後來逐漸演化成君主頒布的法律、政令和命令,用于統一國家管理和治理。
《谟诰》的繁體字是「謨誥」。
古代漢字中《谟诰》的寫法多種多樣,其中包括「謨誥」、「謨咎」、「謨告」等不同的寫法。這些寫法在演變過程中逐漸簡化成現代的「谟诰」。
1. 陛下頒布的《谟诰》對國家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 朝廷發布的《谟诰》規定了新的稅收制度。
3. 做好君主的《谟诰》,是一個明君的基本職責。
組詞:谟言、诰命、谟策
近義詞:制令、旨意、命令
反義詞:謾罵、譏诮、羞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