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書名。我國古代地理名著。作者不詳。大約成書于 戰國 時期, 西漢 初又有所增删。内容主要為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裡、部族、物産、草木、鳥獸、祭祀、醫巫、風俗等,内容多怪異,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話傳說和史地材料,為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
(2).喻指漫無邊際的談說。 洪深 《香稻米》第一幕:“今年夏天, 大保 放暑假回來,不是他們總在一起玩玩笑笑, 荷香 不是頂喜歡 大保 說‘山海經’嗎?”《人民日報》1955.1.12:“在生産時間,别人都聚精會神注意機器,她卻東奔西跑找人談‘山海經’。”
(3).指利用山、水資源的措施。《人民日報》1983.9.13:“ 福建 的山和海,潛力大得很。 福建 要翻身,就要念好‘山海經’。”
《山海經》是中國古代一部具有多重文化價值的經典文獻,其名稱和内涵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山」與「海」象征地理範圍,指代天下四方;「經」并非儒家經典之意,而是「經曆、記錄」的涵義。書名整體可理解為“對山川海域的廣泛記載”,反映上古先民對世界的認知與探索。
約成書于戰國至漢代初年,作者不詳,西漢時期有所增補。内容源自民間傳說、地理考察和神話故事,融合了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多元地域特色。
全書共18卷,分為四部分:
當代學者認為其不僅是神話合集,更包含真實曆史信息,如某些地理描述與考古發現吻合。書中“異獸”可能是古人對珍稀動物的誇張記錄,而“不死民”等傳說或與早期部落文化相關。
擴展閱讀建議:可參考《山海經校注》(袁珂版)了解詳細注釋,或查閱中提到的地理方位系統圖。
《山海經》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典籍,全稱為《山海經釋文》。它是一部記載了豐富神話傳說、地理知識與古代民族曆史的經典著作。
《山海經》的拆分部首是山(山字旁),常用于表示與山有關的事物。它的部首部落是丨,并含有三個筆畫。
《山海經》的作者至今尚未确立,書中的記載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它記錄了大量神話傳說、地理知識、物種描述等内容,被認為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
《山海經》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山海經》。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山字的結構稍有不同。它的上方沒有橫折的橫線,而是一個彎曲的小鈎。這種寫法也稱為“籀文”,是古代銘文和木簡所記錄的漢字形式。
他研讀了《山海經》,對中國古代神話和地理充滿了興趣。
1. 山脈: 指連綿起伏的一系列山嶺。
2. 海洋: 指遼闊而深邃的海水區域。
3. 經典: 指具有高度權威性的著作。
4. 釋文: 指對文獻進行解釋和闡釋。
5. 神話: 指人們創作的關于神靈、英雄等超自然現象的故事。
1. 經典:經籍、典籍、典範。
2. 記錄:紀實、記載、史書。
1. 現實:虛構、虛幻、未曾發生的。
2. 真實:虛假、虛幻、沒有真實根據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