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欺君誤國的意思、欺君誤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欺君誤國的解釋

欺騙君主,禍害國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欺君誤國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強烈貶義色彩的成語,用于譴責嚴重危害國家利益的行為,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義分解與整體釋義

  1. 欺君

    “欺”指欺騙、蒙蔽,“君”指君主或國家最高統治者。合指臣子用謊言、隱瞞或僞造事實等手段欺騙君主,使其無法掌握真實情況、做出正确決策。這種行為直接破壞了君臣間的信任基礎與信息渠道的暢通。

  2. 誤國

    “誤”指贻誤、損害,“國”指國家政權與公共利益。合指因個人私利或重大過失導緻國家政策失誤、統治秩序混亂,最終損害社稷安危與百姓福祉。

  3. 整體含義

    指官員(尤其是權臣)通過蒙蔽君主、濫用職權或渎職失察,緻使國家陷入危機或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其性質屬于政治倫理中的嚴重罪行,常與“奸佞”“禍國”等詞關聯。

二、曆史語境與行為表現

  1. 典型場景

    • 隱瞞災情軍情:如謊報災荒實況或戰場失利,延誤救災或軍事部署。
    • 操縱決策:借君主信任歪曲政策本意,使惠民政策淪為斂財工具。
    • 結黨營私:培植勢力架空君權,使國家機器服務于小集團利益。

      (參考:《漢語大詞典》"欺君"詞條釋例,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版)

  2. 史實例證

    南宋權臣秦桧為求和議,向宋高宗隱瞞金國真實意圖,陷害主戰将領嶽飛,緻使北伐功敗垂成,史家評其“欺君誤國,罪莫大焉”(《宋史·奸臣傳》)。

三、文化内涵與批判指向

  1. 儒家倫理的背離

    該成語植根于儒家“忠君愛國”思想,強調臣子對君主與國家的雙重責任。“欺君”違背“忠”德,“誤國”踐踏“義”責,是對士大夫政治理想的徹底背叛。

  2. 法律與道德的雙重否定

    古代律法(如《唐律疏議》)将“欺罔君主”“贻誤軍機”列為“十惡”重罪,道德層面更被視為“國賊”,如明代海瑞斥嚴嵩“欺君誤國,民憤滔天”(《治安疏》)。

四、現代啟示

在當代語境中,“欺君誤國”可引申為公職人員對人民意志的欺騙(如虛報政績、掩蓋失誤)及由此導緻的國家利益受損行為,其警示意義仍具現實價值。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10年.
  2.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2015年.
  3. 《成語大辭典》,中華書局,2018年.
  4.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劉澤華,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網絡擴展解釋

“欺君誤國”是一個具有貶義色彩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析:

一、基本含義

該成語指欺騙君主、禍害國家的行為,強調因個人私利或錯誤決策對國家和人民造成嚴重損害。其核心在于“欺”與“誤”的結合,即通過蒙蔽君主導緻國家利益受損。

二、出處與典故

最早見于明代陸采的戲曲《明珠記·奸謀》,原文提到:“劉震這厮索強,前日彈我欺君誤國,要将枭首示衆。”。清代《精忠嶽傳》第七十回也有用例:“欺君誤國任專權,罪惡而今達帝天。”。

三、用法與特點

  1. 語法結構:聯合式成語,通常作謂語或定語。
  2. 情感色彩:含強烈貶義,多用于批判官員或權臣的失職行為。
  3. 近義詞:禍國殃民、誤國欺君。

四、曆史與現代延伸

在古代語境中,該詞常與“專權”“冒功”等行為關聯,如明代彈劾奏章中指責官員“禦敵無策、欺君誤國”。現代使用中,可引申批評損害國家利益的重大決策失誤或腐敗行為。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可參考《明珠記》《說嶽全傳》等原著。

别人正在浏覽...

白玉船財貨慘叫草堂長俊饞相出圹倒挫钿合金钗頂門杈對治法駕分斷孵化器勾擔冠屦倒施蝈蝈捍禦黑帝黑甕甕鴻禧黃妖換嘴戶辯活落捷懾靜溫倦眼怐瞀來去無蹤令攸妙樂明發不寐末綴南華老仙拿搪纰颣仆仆亟拜圃田橋吏期瓜氣機清雪窮捕阙文驅禁肉顫心驚矢箙書行俗語談虎色變停住頭癢搔跟土階茅屋瓦衣煨罐僞化沃若無面馎饦攜男挈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