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憚的意思、倦憚的詳細解釋
倦憚的解釋
感到疲勞害怕。 元 鄭德輝 《三戰呂布》第一折:“哥也敢戰兀那三千合我也不倦憚。” 元 金仁傑 《追韓信》第二折:“對一天星鬥跨雕鞍,不由我倦憚。”
詞語分解
- 倦的解釋 倦 à 疲乏:疲倦。倦怠。倦意。倦容。倦色。 對某種活動失去興趣:厭倦。倦飛(喻厭倦仕宦而歸隱)。倦遊(厭倦遊宦生涯)。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 憚的解釋 憚 (憚) à 怕,畏懼:忌憚。憚服。肆無忌憚。過則不憚改。 勞苦,因勞成疾:哀我憚人。 憚 (憚) á 震赫,撼動:憚赫(聲勢浩大)。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倦憚"是一個相對冷僻的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其含義主要可從字源、古籍用例及方言留存角度進行解釋:
一、核心釋義
- 字面拆解:
- 倦 (juàn): 本義指身體勞累、疲乏(《說文解字》:倦,罷也)。引申為精神上的懈怠、厭倦。
- 憚 (dàn): 本義指畏懼、害怕(《說文解字》:憚,忌難也)。引申為忌憚、顧慮。
- 合成詞義: "倦"與"憚"結合,強調因身心疲憊或長期重複而産生的畏懼、厭煩與退縮心理。常指對某事失去熱情與動力,心生抵觸而不願繼續。
二、古籍文獻用例
- 《詩經·小雅·小明》(早期經典用例)
"心之憂矣,憚我不暇。"
此處的"憚"有"勞苦"之意(一說通"瘅",勞苦),後世注疏家如鄭玄箋注時,結合上下文可理解為因憂勞而産生的倦怠與畏難情緒。
- 《禮記·表記》(儒家典籍中的心理描述)
"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是故聖人之制行也,不制以己,使民有所勸勉愧恥,以行其言。禮以節之,信以結之,容貌以文之,衣服以移之,朋友以極之,欲民之毋倦憚也。"
鄭玄注:"倦憚,猶厭倦懈怠也。" 此處明确将"倦憚"解釋為厭倦與懈怠,指百姓對推行教化政策可能産生的抵觸與疲沓心理。
三、方言留存與現代理解
- 在部分方言區(如吳語、閩語),"倦憚"一詞仍有使用,多表示因勞累或厭煩而産生的懶散、不想動彈的狀态,接近普通話中的"犯懶"、"提不起勁"。
- 現代漢語中雖不常用,但在解析古典文獻或進行方言研究時仍需準确理解。其核心可概括為:因身心疲勞或重複單調引發的厭倦感與畏難情緒,導緻行動上的消極與退縮。
四、權威詞典參考
- 《漢語大詞典》(最具權威性的漢語曆史語詞詞典)收錄該詞條,釋義為:"厭倦懈怠。" 并引用《禮記·表記》及鄭玄注作為書證。
- 《現代漢語詞典》(規範現代漢語詞彙)未收錄"倦憚",印證其非現代常用詞。
-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編)在"憚"字條下提及"倦憚"連用,釋義為"厭倦,懈怠"。
五、語義關聯與辨析
- 近義辨析:
- 厭倦: 強調對事物失去興趣而産生厭惡(側重心理排斥)。
- 懈怠: 強調松懈懶惰,不努力(側重行為放松)。
- 倦怠: 強調身心疲乏,精力不足(側重生理/精神疲勞)。
- 倦憚:兼具"厭倦"(心理抵觸)、"懈怠"(行為消極)及隱含的"畏難"(因倦生憚)三層含義,語義更綜合。
- 反義指向: 積極、熱忱、勤勉、樂此不疲。
結論
"倦憚"是一個古語詞,核心含義指因身心勞累或長期從事某事而産生的厭倦、畏難與懈怠的複合心理狀态,常導緻行動力減退。其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及《禮記》鄭玄注,現代雖罕用,但在理解古籍和方言時仍有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倦憚”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uàn dàn(注音:ㄐㄩㄢˋ ㄉㄢˋ),由“倦”和“憚”二字組合而成,表示因疲勞而産生畏懼或退縮的心理狀态。
詳細解釋:
-
基本釋義
指在體力或精神上感到疲憊的同時,伴隨對某事産生害怕、厭倦的情緒。例如:
- 元雜劇《三戰呂布》中:“哥也敢戰兀那三千合我也不倦憚。”
- 《追韓信》第二折:“對一天星鬥跨雕鞍,不由我倦憚。”
-
字詞分解
- 倦(juàn):
- 本義為疲乏(如“疲倦”“困倦”),也可引申為對重複性事物的厭煩(如“誨人不倦”)。
- 憚(dàn):
- 表示畏懼、忌憚(如“肆無忌憚”),古漢語中也可指因勞苦而疲憊(如“哀我憚人”)。
-
用法與語境
該詞多用于古典文學或書面語,強調身心俱疲後的退縮心理。例如形容長期征戰、高強度勞作後的心理狀态,兼具生理疲勞與心理畏懼的雙重含義。
補充說明:
現代漢語中“倦憚”使用較少,更常見的近義詞包括“倦怠”“畏難”等。如需引用古籍或文學創作,需注意語境適配性。
别人正在浏覽...
便利波池慚怍鄽阓儳亂乘隙弛縱澹濘等籍二次三番廢物利用風隊贲海分雪高辛告行戈鋋公正廉明故妻合軍和議後溲火把活鬼镬亨火帽疆城儉節角觸疾雷将廄刍酒後失言灸眉即行機組句無空庭窺知苦志攬執老交情連蒙帶唬柳笛六監陋室凄零起令勤介侵苦秦田水月潤澤試車探海燈條禁僮禦外婦維結無行止芗萁謝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