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容。苞,通“ 包 ”。《晉書·慕容皝載記》:“主者奏以妖言犯上,緻之于法,殿下慈弘苞納,恕其大辟,猶削黜禁錮,不齒於朝。”《宋書·索虜傳》:“頃誅讨蠻髦,事止畿服,或有狐奔鼠竄,逃首北境,而輒便苞納,待之若舊,資其糧仗,縱為寇賊。”
苞納(bāo nà)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包容容納”,強調廣泛接納或包含事物。以下是基于漢語詞典角度的詳細解釋:
包容容納
指廣泛接納不同的人、事或思想,體現海納百川的胸懷。例如:“苞納衆流,方成其大。”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涵蓋統括
表示将多樣内容統合于一體,如“此書苞納古今學說”。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先秦文獻中多用于描述自然或道德的包容性,如《尚書》有“苞納山川”之喻。
來源:《漢字源流精解》(中華書局)
現多用于學術或文化語境,強調對多元性的兼容并蓄。
屬書面文言詞,現代口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學術或文學文本。
注:因該詞為古漢語詞彙,現代權威線上詞典收錄有限,建議參考紙質版《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獲取更詳盡的釋義與例證。
“苞納”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包容”,其中“苞”通假字“包”,表示包含、容納,“納”則有接受、容納之意。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該詞強調以寬厚态度接納不同事物或意見,常見于古代文獻中。例如《晉書·慕容皝載記》提到“慈弘苞納”,指上位者以仁慈之心包容他人。
古籍例證
字義分解
用法總結
該詞多用于描述上位者的德行或政策,體現對異己的寬容态度,屬于書面化表達,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原文或語境,可參考《晉書》《宋書》相關章節。
百蠻悖異笨牛便民房筆杆比甲丙字庫不雅黪澹殘月辰勾春禽寸脈登真得時釣侶定計遁詞奉裳衣更仆鼓唇弄舌桂荏海熊寒冰好合諱過交換機解連環雞皮疙疸刻石文課役老在行蠟石醴酒鸬鷀陂羅襕馬纓花馬轝邈然名畫鳥星濆溢鵲弓趨隅仁鄙容悅辱末神幄守辱送往勞來踏墊檀林天骥推敬蝸蟲武将無聲畫相類先來後到霄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