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南方朱鳥七宿。語出《書·堯典》:“日中星鳥,以殷仲春。” 孔穎達 疏:“鳥,南方朱鳥七宿。殷,正也。春分之昬,鳥星畢見,以正仲春之氣節。”《樂府詩集·郊廟歌辭六·唐五郊樂章》:“鶴雲旦起,鳥星昏集。” 唐 窦翚 《漏賦》:“清清冷冷,日殷鳥星,送春漏于重扃。”
"鳥星"是古代天文學中的星宿術語,指二十八宿中南方朱雀七宿的第四宿"星宿",又名"七星"。該名稱源于古人對星象的動物化聯想,《尚書·堯典》記載"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指春分時節此星宿出現于南方夜空,象征朱雀鳥首,故得名(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尚書》原文庫)。
從天文定位看,鳥星包含七顆主星,屬現代天文學長蛇座頭部區域。《晉書·天文志》描述其形态"如鳥喙,主急事",古人通過觀測其位置變化制定曆法,指導農耕(來源:國學大師《晉書》數據庫)。唐代孔穎達疏解《禮記·月令》時強調"星宿為鳥星",印證其作為天文坐标的核心地位。
該星宿在古代文化中具有三重象征:
“鳥星”一詞包含兩層含義,需結合文獻和語境理解:
一、天文本義
指南方朱鳥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轸),源自《尚書·堯典》記載的“日中星鳥,以殷仲春”。古人通過觀測鳥星在春分時節的黃昏出現,确定仲春節氣,用于曆法校準。
二、引申含義
作為成語時,形容人或事物的價值、能力較低,不值得期待或依賴。其演變邏輯為:鳥飛星現的景象→轉喻為“看似存在卻無實質作用”的貶義表達。常用于批評能力不足或結果未達預期的情況,例如:“他的承諾如同鳥星,難以托付。”
補充考據
文字學家楊樹達提出,“星”在此語境中應解作“雨止星現”,與《說文解字》中“夕生”(雨夜放晴見星)同源,強調觀測天象的時機特性。
提示:該詞屬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需注意語境適配性。
辦納蠶禮蠶連紙插漢赤鴉點主雕風镂月帝功東華門堆集如山阇維鵝抱恩顧廢鐵功成不居拱讓關右宏徽環鎖磵牕翦棘兼祧禁額驚慌無措進善懲惡寄僧名即是齎物蠟宮來代聯城六食離筵龍鳳地明火持杖明農歕山飄梁貧儒清臞懃懇起疱驅攘軀體戎荒軟甲掃興山村山照沙吒帨帉讨流泝源凸輪污墁妩眉誣污小忽雷小腳船俠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