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旃檀之林。佛寺的尊稱。 南朝 齊 王融 《法樂辭九·右歌雙樹》:“春山玉所府,檀林芳所栖。” 北周 庾信 《秦州天水郡麥積崖佛龛銘》:“芝洞秋房,檀林春乳,水谷銀沙,山樓石柱。” 唐 李紳 《杭州天竺靈隱二寺》詩之二:“近日尤聞重雕飾,世人遙禮二檀林。”
“檀林”是佛教用語,主要含義及解釋如下:
“檀林”由“檀”(指旃檀,即檀香木)和“林”組成,字面意為旃檀之林,引申為對佛寺的尊稱。佛教中常以檀香象征清淨莊嚴,因此用“檀林”代指修行聖地或寺院。
“檀林”是佛教對寺院的雅稱,融合了檀香的宗教寓意與叢林修行的意象,常見于古典詩文及佛教文獻。
檀林指的是一片生長着檀木的森林,檀木是一種珍貴的樹木,具有良好的木材質地和香氣。因此,檀林常常與甯靜、祥和的環境聯繫在一起。
檀林的拆分部首是木字旁,表示與木有關。檀字共有13筆。
檀林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如《周禮》。在這些文獻中,檀林被描述為帝王祭祀時使用的綠色檀木建造的祭壇,用于祭天和祖先。後來,檀林的概念演變為生長着檀木的森林的稱呼。
檀林的繁體字為「檀林」。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對于檀林一詞的寫法可能略有變化,但整體上仍然是以「檀林」的形式呈現。
1. 散步在檀林中,沐浴在檀香的氣息中,令人心曠神怡。
2. 那座古廟的後面是一片茂密的檀林,給人一種與塵世隔絕的感覺。
1. 檀木:指檀木材。
2. 檀香:檀木的香氣。
3. 檀香山:指夏威夷的首府,因其擁有豐富的檀木而得名。
1. 森林:指茂密的樹木生長的區域。
2. 木林:指生長着很多樹木的地方。
3. 林木:指生長在一定區域内的樹木。
1. 草地:指生長着草的開闊地。
2. 沙漠:指缺乏植被的幹旱區域。
3. 河流:指自然界中的流水道。
【别人正在浏覽】